柳兰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紧接着,丈夫曲怀齐在门外急切的说:“柳兰,快开门!”
大哥背着个人,丈夫在身后拎着把长枪,二人快速的掩身进屋。
柳兰迎上去,惊诧地问:“是谁?这到底怎么回事?”
曲怀远说:“一个中国士兵,他还活着。”
曲怀齐说:“赶紧去烧些热水。”
俩人把他抬上床。
灯光下,他的脸色苍白如纸,呼吸时断时续。
怀远把他血迹斑斑、残破不堪的军服解下,递给怀齐。
怀齐无意看到了军服的衣领处,一杠三星。便说:“这人还是个上尉呢。”
怀远说:“这么年轻,看上去还是个娃。”
他的身上有两处枪伤,左大腿一处,怀齐稍稍了解一些医学知识,他知道
这一处不是致命的,严重的是他胸部的那处枪伤。怀齐动手去解他的衬衣,衬衣上染红了一大片血迹,靠近胸口处被子弹穿破一个洞,洞口的血迹已经发黑,粘黏在肉上。怀齐小心翼翼地想把它和皮肤分开,可粘黏太紧,怀齐不敢用力,手微微有些抖,就这样还是触痛到了中国士兵,他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醒了。
他虚弱的问:“这是哪里?”
怀远答道:“这是我家呢。”
怀齐插话道:“是我们把你带到这里来的。”
怀齐的脑中有太多的问题想问他,连声说:“你叫什么名字?和日本人打得怎么样你属于哪个部队?……”
奄奄一息的中国士兵睁开眼,努力的想尝试去回答,可他实在没有力气。
怀齐有些过意不去,忙说:“你先休息,什么也不要想了。”
他轻声喘了口气,沉默一会,说:“我叫林赤,我们败了……”
他声音嘶哑,说完话眼睛开始微微合上。
两行泪水从他的眼角蜿蜒而下,在他布满泥尘的脸颊上,留下了两道非常明显的痕迹。
柳兰把烧开的热水调好水温,端来床边。
她问丈夫:“现在该怎么办?”
一句话问得丈夫懵了,他确实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他看着大哥,大哥也看着他。两人面面相觑,无从下手。
倒是女人家这时一语中的,她说:“不管怎么样,应该先把子弹取出来。”
可是,该如何取呢?
怀远说:“还是先给他擦洗一下吧。”
柳兰于是说:“那我去给他做点小米稀饭,他肯定饿了。”
俩人把林赤周身的泥垢清理干净。过程中,林赤时而清醒时而昏睡。怀齐趁林赤睁眼的机会,问道:“小伙子,我们该怎么帮你呢?”
“取出子弹,这样我才能活命。”
弟兄俩脸有忧色,面面相觑。
林赤的嘴角游过一丝笑意,像在安慰他们:“我身上的伤我很清楚,不碍事的。”
怀齐说:“可是我们不会取子弹啊。”
林赤想了想说道:“这有什么不会取的,家里有尖一点的刀吗?”
曲怀远道:“有的。”
林赤又问:“烧酒呢?”
曲怀远回答:“有的。他似乎想起什么,忙对林赤说,我家里还有今年四五月份从山坡上采摘晒干的白茅花,兴许也用得上吧。”
林赤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柳兰端来稀饭,温和的说:“你先喝点稀饭吧。”
曲怀齐把林赤扶坐起来。示意妻子过来喂他吃。林赤却接过他手中的稀饭,仰头一口气喝了下去。
稍坐片刻,林赤吩咐说:“你们帮我一下。”
曲怀齐侧头问:“干什么?”
林赤说:“帮我把体内的子弹取出来。”
怀齐忙不迭声说:“不行,太危险了!”
怀远说:“孩子,腿上的子弹我们还敢,可是……可是胸口上的会有生命危险的啊!”
林赤说:“我已经死过一回了,即使我有什么闪失,我也不会怪你们的。”
他低头看着自己胸口的枪伤,用手探了探伤口,并用力按了一下,继续道:“这一枪,离我的心脏还有两公分,子弹也不是很深,你们完全可以做到的。”
他的眼睛盯着怀齐,眼光中透出刚毅,曲怀齐根本无法拒绝。
曲怀齐呐呐道:“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林赤想了想,说:“你们把刀在火里烧红,先用烧酒消毒伤口,再用温盐水清理,用刀把伤口外表面割开一点,用刀尖就可以把子弹剔除出来。”
他说得轻描淡写,像是这件事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旁的柳兰听得紧锁眉头。她对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好感,某种程度上,她已把这个陌生的中国士兵当做自己的儿子。她不由自主靠近他的身边,爱怜地说道:“孩子,这会很疼的,你受得了吗?”
林赤打量她一眼,说:“动手之前,你们用毛巾把我的嘴堵起来。”
林赤又说:“对了,你们找些干棉布来,伤口处理好后,你们弄些蜘蛛网的网盘,把白茅花碾碎一起附在伤口上,用棉布包扎好就可以了。”
曲怀齐看林赤不再讲话,说:“这样就行了?”
林赤嗯了一声。
三个人心情各异准备去了。
两盏油灯下,林赤的脸上有了一丝血色。
这一个多小时的小憩,加之一大海碗小米稀饭,让他恢复了不少体力。
所有该准备的东西全按林赤的要求,放在床边的石板桌子上。
一把剔骨的刀,长约8寸。是曲怀远平日宰杀猎物的。刀已被炭火煨过。
如今,这把刀,居然被用来手术,而且,是剔除留在身体里的子弹。
他们三人已做过商议,决定让曲怀远主刀。原因有三,一是他年纪稍长,阅历丰富。二是他跟活禽和野兽打过交道,最主要是见到血不会腿软。三是他能够熟练地使用自己的那把刀。
尽管,以往他是用这把刀结束生命,如今却是用它来拯救生命。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
手术步骤采取先易后难。这个决定是曲怀齐定下的。作为中学的老师,平素学生考试就是采取这种思路,考试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似乎已无从考证,早在《东观汉记·吴良传》就有考试的记载:萧何举韩信,设坛即拜,不复考试。《汉书·宣帝纪》也有记载: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而先易后难,作为考试文化之精髓,一直沿用至今。它的精妙处就在于一份试卷,在答卷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做到百分百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学识。
&n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50748/11223247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50748/11223247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