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黄帝内经 > 寒热病第二十一
    皮寒热病的症状为皮肤疼痛甚至不可以挨着席子,毛发枯焦,鼻内干燥,不出汗:医治时应用泻法取手三阳之络来泻除表热,再用补法取手太阴肺经穴。肌寒热病的症状为肌肉疼痛,毛发焦枯,口唇干裂,不出汗。医治时应用泻法取足三阳之络,以泻除淤血,再用补法取足太阴脾经,达到出汗而愈之效。

    骨寒热病的症状为全身剧烈疼痛,大汗不止。假如牙齿还没有出现枯槁的现象,则表明阴气尚在,医治时应取足少阴肾经在大腿内侧的络穴;假如牙齿已然枯槁,即为死症,无法治愈。而骨厥病的判断和治疗也是如此。骨痹病的症状为周身关节不能自由活动,且关节处疼痛,大汗如注,心感烦躁。医治时应用补法取三阴之经的穴位。

    外伤出血过多,中风,或从高处坠落,以致四肢松散乏力、不能动弹,此种病症称为体惰。医治时应取病人小腹肚脐下的三结交处。三结交处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与任脉在脐下三寸之处相交的关元穴。厥痹病,为厥逆之气自下上行到腹部所致。医治时应取阴经或者阳经的络穴,但要先察明主要病症所在,在阳经用泻法、阴经用补法。

    颈部两侧的动脉为人迎穴。人迎穴,属足阳明经,位于颈部两旁的筋脉前方。颈筋脉后侧为手阳明经的穴位,称为扶突。其后为足少阳经的穴位,称为天牖。再往后为足太阳经的穴位,称为天柱。腋下的动脉为手太阴经的腧穴,称作天府。

    阳热邪气上逆到阳经而产生头痛、胸闷、呼吸不畅的症状,医治时应刺人迎穴。忽然失声、气梗塞,医治时应取扶突穴,同时点刺舌根出血。忽然失聪,经气蒙蔽不畅,耳目都不清楚,医治时应取天牖穴。忽然出现筋脉拘挛、癫痫、眩晕,双足乏力站立不得,医治时应取天柱穴。忽然得热病,腹内之气上逆,肝肺火邪相搏,致使口鼻流血,医治时应取天府穴。上面所取五穴,天牖穴居于中,另外四穴围聚其周围,故五穴统称为天牖五部。

    手阳明大肠经中,进入颧部而遍络于齿龈的一个穴位,名为大迎。在医治下龋齿时,应取大迎穴。其中,对于臂恶寒者应采用补法,非恶寒者应采用泻法。足太阳膀胱经中,进入颧部又遍络齿龈的一个穴位,名为角孙。在医治上龋齿时,应取角孙穴,并在鼻和颧之前取穴位医治。刚得病时,如果脉象充盈,就用泻法,脉象空虚则用补法。还有一个方法,也能取鼻外侧的穴位医治,在生病之初,应遵循邪盛即泻,气虚即补的原则。

    足阳明胃经顺鼻子两侧进入面部,其穴位名叫悬颅。两侧经脉的下行在口唇处相连,而两侧经脉的上行则联系于对侧之目,即左脉连于右目,右脉连于左目,观察到有不正常的地方,医治时可依据病情取悬颅穴。实即泻之,虚即补之,不然就可能使病情更严重。足太阳膀胱经有穿过颈部进到脑部,然后直接连属于目本的,名叫眼系。对于头目痛者应在项中两筋间取穴加以医治。此经脉自项进到脑内,分属于阴蹻、阳蹻二脉,这两脉阴阳相交,阳人于阴,阴出于阳,阴阳之气在内眼角处交会,阳气过于旺盛时双眼便睁而不能闭,阴气过盛时双目便合而不能睁。

    医治热厥病应当取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阳胆经,下针后留针时间应较长些;医治寒厥病应当取足阳明胃经及足少阴肾经,留针时间也应较长些。舌头纵缓难收,嘴角垂涎,心胸烦闷,为肾阴不足之症状,医治时应取足少阴肾经。畏寒发抖,双颌抖动,不出汗,腹部胀满,心胸烦闷,为肺气不足的表现,医治时应取手太阴肺经。在针刺医治时,若属虚症,则应补养正气,若为实症,则应泻掉邪气。

    四时针刺的规律为:春天取络脉的穴位,夏天取分肉、腠理间的穴位,秋天取气口的穴位,冬天取经脉的穴位。这四个季节的行针,应当和时令的特征相适应、相协调。针刺络脉间的穴位能医治皮肤病,针刺皮肤和肌肉间的穴位能治疗肌肉的疾病,针刺气口的穴位能治疗筋脉的疾病,针刺经脉间的穴位能够治疗骨髓、五脏的疾病。人身上有五个关键部位:一为伏兔;二为小腿;三为背部;四为背部和五脏联系紧密的腧穴所在部位;五为颈部。此五部位如产生痈疽便很难治愈。

    痈疽一类的疾病假如自手臂产生,便应先取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医治,汗出而热消,病得以愈;疾病自头面产生,便可先取颈项处的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医治,汗出则病愈;疾病自足胫部产生,便先取足阳明胃经的输穴,汗出则病愈。针刺手太阴肺经的穴位能发汗,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穴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46591/11063554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46591/11063554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