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开局覆灭辽东女真 > 第117章 凑钱
    朱翊钧将书案上的铜钱捡起,装到钱袋中,张宏接过钱袋,又递过去一个钱袋。

    钱袋打开,里面落出几块碎银子。

    众人心头一紧,知道重头戏来了。

    “自朕亲自给京营士兵发放赏银之后,心有所感。银锭需要一块块切割,而后再称重,才能达到合适的重量。”

    说着,朱翊钧拿起一块银子,“这是市面上流通的一块银子,重量说是有一两,朕让人称量将,不足一两。”

    “如果百姓要用这块银子去购置东西,商家称重不够,则还需要用铜钱补齐剩下的缺额。”

    “极为不便。”

    户部尚书张学颜躬身道:“陛下,一两银子在民间流通,有个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都不算奇怪。”

    “期间难免风化,或是磕碰去重,都是常事。因此一两银子过一段时间不足重,并不稀奇。”

    “就像朝廷推行一条鞭法以来,朝廷赋税、徭役,官府多是以白银征收。”

    “待地方官府征收后,还需要重新熔铸,或是留存地方,或是送交京师,以备使用。”

    “而在熔铸的过程中,难免就要发生火耗损失。”

    “所以,”朱翊钧接过话来,“官府在征收白银时,往往要多征收一些,以填补火耗损失。”

    “陛下英明。”张学颜适时的捧了一句。

    “民生多艰啊。”朱翊钧语气变凉,“这其中恐怕还有不少贪官污吏,趁机敛财,敲诈百姓吧。”

    申时行撩官服跪倒,“臣有罪。

    其余人也跟着跪倒,“臣等有罪。”

    “都起来吧,请罪不管用,想想怎么办才是正途。”

    申时行刚刚起身,便又弯下身子,“陛下,百姓虽多使用铜钱,白银亦流通于民间。且自一条鞭法推行以来,白银已然成为了朝廷所必须之物。”

    “既然民间裁剪称重白银不便,朝廷从民间征收白银亦会产生火耗,莫不如将白银照铜钱那般,由朝廷统一制订重量标准,统一熔铸,铸成银元。”

    “如此一来,民间使用方便,不必担心裁剪费时,也不必担心损耗。”

    “朝廷征收白银也方便,同时也可以消除火耗,避免贪官污吏趁机敲诈百姓。”

    申时行看的明白,皇帝让朝臣跟着他去京营发放赏银,故意让人看到裁剪白银时的费力。

    今天这又是百姓使用不便,又是贪官污吏借火耗之机,敲诈百姓。

    铸币这个事,板上钉钉了。那不如,由自己这个首辅出面说出,不仅造福百姓,还可以在皇帝面前博得好感。

    “申阁老,想的周到。”朱翊钧看向申时行。

    “以一枚银元的重量为一两,正面刻太祖龙像,背面刻泰山黄河,铸造日期,边加边齿。”

    户部尚书张学颜躬身问道最关键的问题,“臣斗胆,敢问陛下,一枚银元的含银量,当定为多少?”

    朱翊钧早就想好了,那就是后世袁大头的配比,“银八九,铜一一。”

    “陛下。”户部右侍郎王遴出列。

    “我大明缺银,亦缺铜。铸造银元固然是好,若是铸造多了,户部恐怕一时之间无法筹集那么多的白银。若是铸造的少了,怕是收效甚微。”

    “户部能拿出多少现银来?”朱翊钧问道。

    “回禀陛下,户部能拿出一百万两现银。”户部尚书张学颜回道。

    “陛下,朝廷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户部本就捉襟见肘。今年才过去一半,银元又还未推行,民间一时半刻怕是难以流通,百姓也无法辨别。”

    “户部至多可以拿出一百万两现银,其余的现银,还要应对下半年可能发生的情况。”

    银元的推行需要时间,户部不可能把所有的存银都拿出来铸造银元。万一遇到什么事情需要用钱,银元发出去,以大明朝的公信力来看,下面不认可,很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今年才过了一半,下半年用钱的地方还多着呢。而且谁也不敢担保下半年不出别的乱子。

    出一百万两现银,朱翊钧明白,这是户部的极限,可这不是朝堂的极限。

    工部、兵部,不少衙门都有自己类似于小金库的存在,朱翊钧要逼出来的,是这一部分钱。

    “太仆寺马银还有多少?”朱翊钧又问道。

    申时行上前回答,“回禀陛下,太仆寺马银还有二百六十万两。”

    “那就让太仆寺拿出一百六十万来。”

    太仆寺马银相当于是备用金,一般情况下并不动用。

    朱翊钧怕朝臣反对,接着又说道:“内帑,出一百万两。”

    这一百万两银子,是李太后小金库的钱,朱翊钧又补了一小部分,凑起来的。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幼,原本供应皇宫的皇店产出,很多都直接归了李太后。

    皇店不光从事商业活动,还兼管收税,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李太后本人信佛,她兴建了好几座寺庙,动不动还给佛像塑金身。那钱全都是这这来的。

    朱翊钧将李太后的小金库接收后,一直没动,就是为了今天。

    申时行一听皇帝都拿出一百万两银子来了,顿感轻松,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面对太仆寺卿,他也能有话说。

    皇帝都亲自掏腰包拿出一百万两贴补国事,你太仆寺还能不给?

    “内帑,户部,太仆寺,加起来有三百六十万两。”朱翊钧顿了一下,“怕是不够。”

    “怎么也要凑齐五百万两,诸位爱卿,看看哪还能省出来一百四十万两银子?”

    五百万两少吗?真不少。

    多吗?还真不算多。

    在大明朝,边军、京营、营兵,还有各地的卫所兵,加起来几百万人,五百万两,光发军饷都不够。

    朱翊钧就是想再从朝堂上挤出钱来。

    大明朝钱就像是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挤,总是能挤出来的。

    别的不说,只要每层少贪墨点,就能省出不少。

    申时行沉默片刻,“陛下,文武百官以及勋贵们的俸禄,可以压到年底再发。”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43389/10938465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43389/10938465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