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同时转过头来。“正是我。”
许宁回答:“请问您是……”
“王院士!”没等许宁说完,郭林科已经站了起来,惊讶地叫出了对方的身份。
“我完全没料到……您怎么突然出现在这里?”
尽管许宁和徐舒两人还是一头雾水,但听到郭林科对面前这位来宾的尊称后,出于礼貌,他们还是迅速站了起来。
“王院士这次来咱们14所,是为了考察几种新型雷达的预研进展。为了保持低调,只通知了项目相关人员。”
副所长罗群解释道,他最近因为慰问和分发福利而频繁出现,所以给许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们别站着,坐吧。我来是想跟小许同志聊聊。”
王学意的话音刚落,罗群便麻利地搬来了两把椅子,大家重新围坐在桌边。
此时,许宁才恍然大悟,意识到眼前这位就是闻名遐迩的电科集团工程院院士——王学意。
作为空警200、空警500和zdk03预警机的总研发师与总顾问;
王学意不仅担任着电子科学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而且早年还在14所工作过,即便现在主要关联的是38所。
对于许宁来说,王学意的名字就像雷鸣般响亮,但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位不到六十岁的知名学者,一时之间未能立即认出。
“原来您就是王学意院士?”
虽然心中已有答案,许宁还是礼貌地确认了一下。
“你认识我?”
王学意显得有些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名声并未广泛传播至电科系统之外。
“原本我是认不出来的,但郭工刚才的称呼给了我提示。我曾听闻过关于383雷达研制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许宁的回答既恭敬又不失自信,几句话间便拉近了二人的距离。提到383型三坐标雷达,那是王学意在偏远山区的一项重要成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而言,听到年轻一代提及自己的作品,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尤其是出自像许宁这样有潜力的工程师之口。
“前几天在南郑182厂开会时,梁绍霖总师跟我提到了你的名字和一些事迹。”王学意解释道,接着他继续说。
“刚才你们提到技术交换的事,是吗?”
许宁问道,心里迅速回顾着华夏预警机发展的历史。
王学意显然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当许宁提到“花钱买技术和市场换技术都不可靠”时。
现在是1997年3月,正值华夏和以色列合作的圆环工程启动不久——这个项目旨在将以色列的“费尔康”雷达系统安装在俄易斯制造的伊尔-76运输机上,以创建华夏的预警机。
项目正处于初步研发完成后、雷达研发阶段的关键时期。
根据后来解密的信息,王学意对于这次国际合作持保留态度,主张同时推进国内自主研发,不完全依赖外国技术。
事实证明他的担忧是有道理的:2000年,以色列因外部压力终止了合同,虽然全额退款,但造成的延误无法挽回。
面对坐在对面的王学意,许宁感受到对方隐含的忧虑。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需要谨慎应对。
“没错,技术互换就像是手中握有一张王牌,让对方不敢轻易违约。”许宁坦诚回应。
“小许同志这么说,是否意味着对欧洲的合作也持怀疑态度呢?”
王学意的声音平和,但许宁能听出其中的深意。
“合作关系建立在互利基础上,谈不上绝对的信任或怀疑。但我们确实有过教训,必须有所准备,以防万一。”
许宁解释道,他回忆起过去引进国外技术的经历,如组装md-82客机等,这些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
“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失败中学到了教训,即使国内航空工业基础薄弱,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却是不可或缺的。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是好事,但绝不能放弃自主研发的能力。”
王学意听完,微微点头,显然对许宁的观点表示赞同。
尽管六十多岁的他表情沉稳,但此刻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认同与放松。
两人明白,关于这一敏感话题的讨论到此为止。
90年代初,圆环工程的规划和资金就已经敲定,即便是总研发师王学意本人,也无力在这个节骨眼上叫停项目。
这让王学意颇为头疼——国内的相关研发虽在进行,但这不是圆环工程的核心部分,没有专项资金支持。
&nbs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39494/11648013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39494/11648013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