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乃科举之巅峰盛事。

    此次殿试题目,乃昨日下午,由朱元璋亲自拟定。

    题目共三道。

    待其落墨定稿,便交由【印卷官】火速付梓印刷。

    但凡接触过考卷之人,皆被限制于宫中,如笼中之鸟,甚至不得与他人交谈片语。

    殿试当日,半夜才印刷完毕的试卷分发下去。

    卷头之上,礼部大印鲜红夺目。

    考生的姓名、籍贯、履历、家庭成员等详细信息也一应俱全。

    可谓将政审细密地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而卷尾处,【印卷官】的姓名与印章清晰可辨。

    待收卷之后,还会有【弥封官】,负责糊住考生名字,以保公平公正。

    不过,殿试与其他几场考试有所不同。

    无需派人誊抄试卷,用的皆是考生自己的笔迹。

    卷面要求极高,务必干净美观。

    好在,考场还会发放草稿纸。

    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尚未完全定型,殿试考什么,全凭朱元璋一人决断。

    他行事风格独特,不按套路出牌。

    原本应考经义,如今却全然变为策论,且聚焦于时政。

    这可让不少考生后背直冒冷汗。

    时政范围何其广,那些交通不便、消息闭塞之地,若不是有心关注,人们根本不知外界发生了何事。

    故而,欲考科举的书生,不应当两耳不闻窗外事。

    不仅要研读经史,还需关注邸报,广结人脉,否则便如蒙眼行路,信息全无。

    这也难怪民间会有“寒门无贵子”之说。

    单是各种信息差,便将诸多贫寒子弟拒之门外!

    朱元璋眯起双眼,静静看着众考生接卷。

    他心中不禁泛起一阵感慨。

    遥想洪武四年的科举殿试,考生不过四五十人。

    如今,竟达四五百人!

    今日盛景,恰是多年来他治国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考生们神情凝重而专注,将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场关乎命运的考试之中。

    这份认真,让朱元璋颇为满意。

    国家抡才大典,理当如此庄严肃穆。

    大殿内,一片寂静。

    许多考生眉头紧锁,苦苦思索,全然忘记了周遭的一切。

    朱元璋看了一会儿,便不再过多留意。

    两名宫人抬上一张御案,上面堆叠着两摞奏疏。

    朱元璋随即埋头批奏疏。

    以铁一般的屁股和膀胱,这一坐,便是一个上午。

    到了午饭时分,有人将膳食端至御前。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32505/11477503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532505/114775038.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