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
不知事的公子哥们仍在成日狩猎,赛马。
而群臣则与邻国使臣进行着紧张的谈判。
户部官员最为矛盾。
各国纷纷求购大启武器,无疑能为国库带来长期的丰厚收入。
然而,海上运输这些武器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令人头疼不已。
与此同时,在吴相主导下,大启与倭国签订了长达十年的白银进口协议。
这意味着户部需要迅速收拢全国各地的瓷器、丝绸等物品,用以交换这些白银。
而后续如何将白银合理投放至各地,让百姓们能够用宝钞和铜钱兑换,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国计民生。
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几乎每日都在营帐中开会,商讨对策。
皇帝轩辕裕也因为多了苏琦这位老师,每日都要花两个时辰聆听他的讲课。
苏琦的见识和眼界远超翰林院那些官员,让轩辕裕听得如痴如醉。
连那些公子哥们的邀请都推掉了好几次。
轩辕裕自然还是渴望成为一个真正的明君。
这日,轩辕裕让吴楚洵和左东明一同陪同他听苏琦讲课。
可能是为了缓和关系,轩辕裕和吴楚洵都默契地避开了那晚的不快,仿佛又回到了小石头和吴大哥的亲近时光。
这时,苏琦正说到关于君主如何治官吏。
他神色温和,声音低缓。
“治吏治心,明主不弃背己之人也;知人知欲,智者善使败德之人焉。”
此话一出,轩辕裕顿时茅塞顿开。
他迫不及待问道:“苏太傅,我明白了,治理官吏就是要知人善用,了解他们的欲望和需求,如此便能驾驭天下人,对吗?”
苏琦神色恭敬:“陛下英明!”
吴楚洵同样是陷入了沉思。
但他心中的思绪却与课堂上的话题截然不同。
以他所了解的历史而言,自古王权霸业者,必先掌握军权。
放眼如今的大启,军队的分布错综复杂。
主要有京兵、边兵以及各地营兵。
而最为关键的水师,比如江州的水师,就掌握在耿同光的手中。
这种军权的分散和混乱,与轩辕凌御极时期,天下兵马大半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的局面相去甚远。
京营的兵权更是分散。
一部分禁卫军由皇帝直接掌控;
另一部分则由兵部插手管理;
剩余的京兵则通过五军都督府,间接地掌握在秦相和吴相的手中。
吴楚洵心中盘算。
秦相手中的兵权暂时难以动摇,但自己的便宜爹和张秀义,或许可以做做文章。
他轻轻侧目,瞥向一旁的左东明和轩辕裕。
两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苏琦的讲解。
这苏琦,苏希文,果然名副其实!
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苏琦身上,只听苏琦继续道:“无生则乱,仁厚则安,民心所向,善用者王也。”
这句话倒是深深地触动了吴楚洵。
苏琦这是在告诉轩辕裕,治理国家需以百姓为本,仁爱治国,重视民生,才能成就霸业。
这些治理国家的智慧,正是帝王之术的精髓,也只有那些真正的世家大族才会传承。
虽然苏琦随母改嫁离开了本家,但他作为吴郡四大家族顾家的子孙,其身份和学识从未改变,自然有机会阅读家族传承的经典书籍。
轩辕裕早已被苏琦的讲课牢牢吸引。
大善!
这才是他真正想听的治国之道,帝王之术。
平日里,左东明会给他讲解为人处事的道理。
吴相也会经常指点他处理朝政的办法。
相比之下,宣称最忠心于他的秦相,为他找来的老学究,却只会满口之乎者也,毫无实质内容。
轩辕裕心中冷笑,联想到秦相平时的所作所为,对秦相的忠心程度更加怀疑。
他心中暗自发誓,待他掌握大权之日,那些对他虚情假意的人,他必将一一清算。
吴楚洵也回过神,忆起曾在典籍中读到一句古训。
他也插了嘴,缓缓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此言一出,语惊四座,三人皆不约而同地投来目光。
左东明眼中满是敬仰,轩辕裕则是好奇与思索并存,而苏琦则是用探究的眼神在吴楚洵脸上流转。
吴楚洵任由他们打量,面不改色,稳如泰山。
他的目光只落在苏琦身上,只见苏琦的嘴角微扬,勾勒出一抹浅笑。
那笑转瞬即逝,却如秋日初露,似一股微凉袭上心头。
其间,苏琦就倭寇问题也向皇帝阐述了他的见解。
他缓缓陈述:“陛下,沿海倭寇猖獗,固然有我大启军队尚未强盛之因,但细究根源,实为倭国国内民生凋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84282/9351304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84282/9351304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