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月后,针对最近传授,马代维提了几个问题,姬叶光都回答的不错。
“现有一病人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脉浮紧。其辩证是风寒表实证,择用麻黄汤治疗。现你来分析下哪是君、哪是臣、佐、使?”
“麻黄汤,主要药材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方中之麻黄,辛温,发汗解表,以除其病因(风寒)而治主证为主药;至于桂枝,辛甘温,温经解肌,协助麻黄增强发汗解表之功,为辅药;杏仁,甘苦温,助麻黄宣肺平喘,以治咳喘之兼证为佐药;甘草,甘温,调和诸药为使药。”
“不错,这段时间还算用心。但也要谨记,并不是所有的方剂都是有主药、辅药等四个成分,如芍药甘草汤,就只有主、辅药;独参汤,只有主药人参。好了,接下来,开始学习《伤寒论》。”
“是,父亲。”此时的姬叶光无比兴奋,总算是开始步入正式的‘看病’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陪诊,只是看看评论和讨教下药材的使用。
《伤寒论》是一书所运用的辩证论治原则和方法,不仅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其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证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着,更被称作“众方之祖”。
所有行医之人,无不以学习伤寒论为荣,无不以学习伤寒论为基。
“首先我们要了解辨脉法。脉有阴阳,何谓也?”
脉象有阴脉和阳脉的分别,指的各是什么?
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脉浮而数,能进食,大便秘结的,这是阳热实证,叫阳结,到第十七天病情应当加重。脉沉而迟,不能进食,身体沉重,大便反而结硬不通的,叫阴结,到第十四天病情应当加重。
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的反映,解释病位在表,正气未虚,为表病的主脉。“恶寒”是太阳病出现最早和贯穿始终的病状,后人将其作为诊断太阳表证的必有症状,并总结出“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规律和经验。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症并见,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人体肌表受邪,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理机转,是太阳病的基本特征,也是表证的共有症状,所以列在太阳病篇之首。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症同时并见于外感病的早期才是太阳表证。如只有恶寒,而脉象不浮甚或沉微,则有可能是三阴虚寒病证,尤其是少阴阳虚寒化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内盛,常见恶寒,且四肢逆冷,下利清谷,后世称之为“形寒怕冷”,这是阳虚不能温煦周身所致,与太阳表证的恶寒相去甚远,临床需作仔细辨别,切勿混淆。
……
经过一番学习,姬叶光的头如炸开一样,看样子这伤寒论并不像药材那么简单,光凭记忆是无法完成药理、药效、药证等认知的。有些什么表证、脉象、经络等都够现在的他吃一壶,原本还想着现在自己修真有成,记一些东西而已,现在学来果然没那么简单,不仅要记得住,还要联系好,更要应用实践到位。
这一日后,整整三年,姬叶光没有再多想一个快点行医的念头,一门心思扑在了药材、药理、药证等基础要义上,更是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读了一遍又一遍,翻了又翻,背了又背,学了又学。
《黄帝内经》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着。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这和修真悟道的天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75675/8970976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75675/89709769.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