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太极宫内。
李元吉正与岑文本、韦挺、王珪、魏征、韦思言等人商议国事。
“你们说,朝中不少人都上书辞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没有经过同意,直接就走了?”
李元吉看着岑文本沉重的点点头,顿时乐了。
岑文本几人担心这个问题,他可没有这么担心,天下之大,不是离开这些大家族,就没有人可以用了的。
“既然他们想要辞官,那就全部同意了吧,毕竟本王还是非常开明的。
至于那些没有经过同意,直接辞官的人,昭告天下,凡是此类人,其族内三代人以内,不许入仕!不许经商!
他们不是要归隐吗?那就让他们三代人以内,不许离开当地县城!”
李元吉一脸狠厉,吓唬他?以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逼他服软?
这些人就是在做梦,他李元吉当初那么艰难之下都过来了,如今还担心这些人?
正好,这些人全部走了,省得他还得考虑怎么把里面的一些人给弄走,现在好了,他直接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岑文本听闻,既有震惊,又有释怀。
震惊的是李元吉的大手笔,释怀的是,这才是他熟悉的大王,不会受任何人的威胁。
现在他们和那些世家大族,都已经是撕破脸了,许多地方都发生了叛乱,五姓七望这些族人,也是被他们杀了不少,几乎每平定一地叛乱,凡是牵涉的世家大族,一个没有放过,全部被砍头。
哪怕是在其他地方的,尤其是五姓七望的族地,无论是所谓的崔氏,还是王氏、卢氏等等,每家几乎都拿出几房的人来给李元吉杀了。
这次世家组织的叛乱,根本没有掀起丝毫风浪,全部被平息,世家大族可以说伤筋动骨。
现在这些人不敢继续发动叛乱了,因为除了没有百姓附和他们,他们也被杀怕了,因为李元吉是真的杀啊。
“大王,若是同意这些人辞官,那么如今在册的官吏,已经不足三成。
臣建议,需要从岭南各府抽调官吏,同时从学院之中选取学子,可以直接安排下去,进入到地方入仕。
惟有如此,才能缓解各地官吏缺额的问题,而且只能做到缓解,想要完全解决官吏缺额,还不够。”
李元吉点点头,岑文本说的,都是事实,这就是世家集体辞官,跟他动软刀子带来的后遗症,没有官吏治理地方,天下只会乱。
但即便如此,李元吉也没有想过与那些世家大族和解。
到了这一步,他一旦退步,一旦选择和解,只会让这些世家越发的猖狂,助长那些人的气焰,这是李元吉极为不想看见的。
“距离定下的登基日期,还有多久?”
“禀大王,还有一月,所有准备都已完成。
另外席君买、宁纯都已经开始返回,半月后抵达长安。”
岑文本心中很是疑惑,如今好像在说地方以及朝堂官吏不足的问题吧?这怎么跳到登基这个事了?
岑文本也没有多问,在他看来,李元吉这样做,必然有这样做的道理,他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
李元吉思考片刻,随即肃然看向岑文本。
“有几件事,你记好,记得下去安排好。
各地衙役,全部让军中受伤的人去,待遇问题,与在岭南之时同样,不可更改。
若是不足,从岭南前来的百姓之中挑选青壮,补入各级衙役之中。
至于你说的,从岭南调集官吏,以及从学院之中安排学员入仕,同时开始执行。
冲远,此事你协助好景仁完成。”
岑文本在一旁记录着,孔颖达当即起身。
“是,大王,臣必定配合岑相,尽快将此事落定。”
李元吉点头,再次看向岑文本。
“还有一件事,提前做好准备,在本王登基之后,届时本王会发一道诏书,届时本王会举行一次盛大的科举,邀请天下学子,无论士族寒门,只要不是被限制之人,只要不是五姓七望,都可以参加。
这次科举,只为选拔出合适的人才,届时本王会亲自督考,所有成绩,公平、公正、公开,能否成功,全凭个人本事!”
五姓七望确实很厉害,掌控太多资源,但是并不代表,五姓七望就能代表天下了。
这个天下,仍旧是有小世家,以及寒门学子的,如今他的信号很明确了,五姓七望不复当初,不会有人真的愿意跟着他们去死的。
现在五姓七望以及其他一些大家族的离场,正是他们入场的绝佳时机,少了那么多人和他们竞争,这不是机会是什么?
如今他要做的,就是将天下尽快稳定下来,只要天下稳定,大才自然会有,李元吉一点也不急,因为也急不来。
这次科举,李元吉要当做一次标杆,因为以后在大唐入仕,这个科举,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一条路,也将会成为天下所有人的希望,无论世家、寒门、庶民,都有机会。
岑文本等人闻言,却是心神震动,科举制度,前隋之时已经有了的,但杨广的科举并没有完善,可以说都还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实行,如今李元吉这样规模的举办科举,所有人都很清楚,今后这个科举,必然将会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
至于反对,一众人都没有想过,他们这些人,即便有出自大世家之人,但都已经脱离家族,可以说一人撑起一房。
而其他人,家族都很小,甚至还是寒门,加上如今李元吉实行的政策,他们还有什么好反对的。
不仅不会反对,几人反而都很高兴,因为这次科举过后,必然能够挑选出不少人进入仕途,补充朝堂以及地方上官吏的不足。
“大王,臣赞同。”
几人纷纷同意,没有丝毫迟疑。
这件事定下来,孔颖达随即站出。
“大王,臣有一事,臣请大王,将学院在大唐各地开设,尽快完成大唐各地划府,设立府学、州学。
如此一来,待数年后,大王实行的科举制度,必然达到鼎盛,天下学子,不仅满足朝廷以及地方所需,更是能为大王培养更多人才,还望大王允可。”
孔颖达这番话,既有大义,也有私心。
这点,李元吉看得很透彻,学院的推行,他是必须要做的,既然要实行科举,就不能只有形,必须要彻底形成。
而要彻底形成,学院制度将必不可少,大唐各地,是必须要设立的。
孔颖达这么积极,无非就是学院主流的依旧是以儒家学识与思想为主,学院的推行,也是将儒家再次推向鼎盛,作为孔氏后人,孔颖达一旦完成,声名也将会来到顶点。
但李元吉不反对这种私心,人都是有私心的,他能够理解,只要在他的大方向基础去做,去完成,夹杂点私心他都可以接受。
“冲远说得极好,学院必须要在大唐天下推行开来,此事,景仁你与冲远一同去制定,然后把折子给本王。
划府的事情,也尽快去完成,优先建立府学,州学先暂行放缓,各府学院的建立,教育部要尽快拟出一个方案出来。
另外,景仁你要格外注意,不仅是学院,还要在各府、各州设立工厂,原本在岭南的工厂,保留一部分外,在大唐各地都要开展。
尤其是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等这些部门,要尽快扩充起来,以尽快满足需求。
同时,汽车、火车的推行,也要开始提上日程,道路与铁路的修建,都要逐渐抓起来。
这些事,你们都辛苦一下,尽快做出一个方案出来,先从长安开始,将这些尽快铺设下去。”
随着李元吉将这些事务全部安排下去,岑文本等人的落实,各地官吏开始有序进行填充,尽管依旧还有大量人员不足,但至少土地的重新分配,地方的安置与治理,原本停下来的区域纷纷开始重新启动。
长安城内,所有人都在开始准备李元吉称帝的事宜。
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
公元635年,李元吉在长安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开平,故公元635年,为开平元年,称帝之日,为开平元年正月初一。
登基之日,李元吉册封杨清婉为大唐皇后,韦珪为贵妃,武媚、武顺为妃子。
长子李承业则是被册封太子。
谢叔方、苏定方、刘仁轨、席君买、韦云起、冯盎、岑文本、王玄策、宁纯、韦挺,以及刘三、段士林、郑阳评、柳明升等人封公。
虞明和、薛万彻、冯立、松赞干布、谈殿、李响、林全、杨建河、宇文宝、韦挺、冯智戣、王珪、魏征、孔颖达、韦思言、杨铖等人封侯。
其中火器局、铁器局、航船局另有十八人封侯。
大典完成,李元吉在太极宫召见群臣。
“参见陛下。”
“众卿平身。”
李元吉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方激动与兴奋的众人,缓缓开口。
“今日朕在宫外举行阅兵,众卿随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37816/10866263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37816/10866263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