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大明鲁荒王:家父明太祖 > 第116章 父皇!儿臣不能让书呆子毁了大明!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116章父皇!儿臣不能让书呆子毁了大明!

    一提起科举朱檀可是不困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科举制度就是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祸害。

    但在历史上。

    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和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

    是中国独有的人才遴选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朝廷给普通人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

    无论考生的年龄、地位、家族都有什么条件限制都可以。

    通过这条上升通道进入到官僚体系,参与国家决策,从而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这也是唐太宗当年得意地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原因。

    同时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无论如何要做官都要读书。

    这就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并且,经过严格的选拔,选出来的官员起码比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做了官要强得多,也确确实实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官员。

    反倒是后世的元朝破坏了科举考试规则,允许蒙古人不读书也可以当官,而且全都是当主官,地位、权力都在汉人之上。

    这才导致地方上治理混乱、松弛,仅仅九十余年就天下大乱,彻底覆灭。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创设的领先世界几百上千年的先进制度。

    本不该被后世定义为禁锢人民思想的落后制度。

    造成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在朱元璋时期。

    科举考试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出现万恶的八股文了!

    单就八股文考试本身而言,其实也不是问题。

    虽然形式死板,文体单一,并且只能规定范围内作答。

    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筛选人才。

    都说八股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如果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将八股文写好。

    不说这个人一定是天下英才,但至少也是十分优秀的人才!

    若是考得了状元,起码也是个智商超群的人物,水货状元还是不多的。

    而历史上考了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一直升到朝廷首辅的占比,也是颇高的。

    但明朝科举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科举,最糟糕的问题就是,它不单是考八股文。

    而且是只考八股文!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义、论、策等方面,这些内容以儒学为主导,强调的是道德和政治理论。

    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时代发展,就有些不够用了。

    因为主要考试内容局限在人文领域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在这个时代,大明与西方科技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

    并且科举考试还导致社会资源过分集中于考试和做官之上,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风气。

    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逐渐落后。

    这一点。

    是朱檀颇为不认同的。

    毕竟,在之前的唐朝、宋朝时候,科举的考试内容可不止是儒学。

    譬如唐朝,科举时候分为五科。

    分别是“经科”,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

    明算科,考察数学和天文知识。

    武科,考察兵法和武学。

    那个时代,只要出身没有问题,只要有一技之长,对朝廷有用,都可以出来做官!

    这也让当时的社会风气远比明清开明。

    同时,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素质也更高,应用范围也更广,更专业,不会只懂四书五经,被时人讽刺为“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会规定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就纯属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他身边能倚仗组织科举考试的,只有读书人。

    而这些读书人又都号称是圣人门弟,自然极端推崇儒学经典。

    再加上元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被那些粗俗的元朝统治者搞得乱七八糟,朱元璋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

    最终,读书人说怎么考,那便怎么考好了。

    结果,这些读书人也最终得偿所愿。

    科举制度成为了只考察儒学经典的考试。

    儒学一时间大放异彩,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崇高的学问。

    其他学问则被挤压的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只要不是跟儒学有关的,甚至只要不是四书五经,都被人们认为是异端和杂学。

    到了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正式规定,只有八股文才是唯一的作答问题,这也更加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从此,华夏相比较于西方开始渐渐被追赶甚至落后起来。

    最为明显的,就是明朝中晚期,甚至要仿制西方的火炮火枪,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要知道,在之前,中国在古代军工科技领域,可一直都是遥遥领先,独一档的存在。

    至于后世更为拉胯的大清,就更不用多说了。

    而现在。

    对于朱檀来说。

    就是一次改变科举考试的机会!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五级。

    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而在此之前。

    童试、院试、乡试三级考试已经结束。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应天,主要是在准备会试和殿试。

    这一次的考试已经等了太久。

    要知道,上一次科举考试还是在洪武四年。

    当时的朱元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发现经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人,在实际能力上并不怎么样。

    反而让他十分嫌弃,所以暂停了科举考试。

    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察举制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若是朱元璋愿意,甚至连当时负责收粮的粮长都能做到尚书的位置。

    但是随着这些年朝廷人才的逐渐缺乏,朱元璋决定,还是要重新启用科举考试。

    否则,不够他杀的。

    并且规定,今后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这样的话,就能给朝廷凑出更多人头和稻草人了。

    起码在洪武朝是这样

    朱檀看向朱元璋。

    忽然道:“父皇,儿臣对这科举考试也有几分兴趣,能否在这里旁听一下?”

    之前的考试也就算了,但是对于院试和殿试,朱檀还是想要改变一下的。

    最主要的点就集中在考试内容上!

    起码也要加上法律、军事、科技、数学等等领域的东西!

    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让整个社会兴起对对自然科学和军事、司法等等学问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科举制度更好地服务国家,不至于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埋头在儒学这一条路上。

    反正自己是荒唐王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朱檀心中忍不住想着。

    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檀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掀起整个国家的变革的!

    如果想让大明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进步,那就不能只是在生产力上做一些改变!

    未来注定是要连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都要发生改变的。

    如果还是一直只维持老朱设立的那些初始制度的话。

    未来,无论自己在生产力上做出多少改变,即便是有了新式的火药、甚至发明出了蒸汽机、应用上了电,那些封落后的制度依然会拖着大明在未来落后!

    而那些自己带给大明的东西,也很可能成为异族崛起的巨大助力!

    所以,必须改革大明的制度!

    而制度变革,最先要改变的,一定是思想!

    现在科举制度还在创立阶段,一切改变都还有机会。

    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让科举考试只考察四书五经,那样的话,自己未来要改变人的思想将会更加困难重重。

    朱元璋听到朱檀对科举感兴趣,顿时大喜!

    他原本就是想将朱檀培养成辅政亲王的!

    但是最近以来,朱元璋对朱檀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没信心了。

    毕竟,朱檀现在不管是发明火药、青霉素,还是让长芦盐场赚了史无前例多的银子。

    在朱元璋看来,都不是正途。

    这些东西发挥的作用虽大,但都是小事。

    真正的大事是什么?

    自然是内政、外交,国家大事!

    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亲王,或者说是丞相!

    因为朱檀动不动就作出惊人之举,已经让老朱觉得自己这个想法似乎有些不靠谱了。

    而对于其他王爷,他又没有发现这样的特质和潜力,也不太想选择。

    心中关于辅政亲王的构想已经渐渐在熄火了。

    现在朱檀终于对这些事情感了兴趣,朱元璋可谓老怀大慰!

    这孩子怎么突然就开窍了呢?

    好事啊,真是好事!

    说不定过两年,咱就可以先将朱檀历练起来了!

    给他封一个辅政亲王的头衔,让他跟太子一起署理政务!

    咱也可以轻快轻快,没事微服私访一下,再多生几十个儿子!

    未来说不定还可以封出左辅政王和右辅政王!

    到时候这天下,皇帝坐镇中枢,宰相的权力归于亲王,总之都是咱老朱家说了算!

    外面还有藩王给咱保着,朕这大明的江山能不稳固吗?

    怕是千年万年都不会变!

    咱老朱家就世世代代坐稳了这大明江山!

    朱元璋想到这里。

    心中也满是喜悦。

    他对朱檀道:“原来你对这科举也感兴趣啊?那感情好!待在这里吧!好好听听!

    好好了解了解科举!

    这也是咱大明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太子朱标站在一旁微微一愣。

    十弟还对科举感兴趣?

    这可是关乎朝廷社稷的大事!

    父皇竟然还很愿意他旁听

    朱标心中忽然有了一丝危机感。

    但随即又很快将这股危机感驱离了。

    无论如何,父皇是不可能废长立幼的。

    更何况,自己跟父皇之间的感情,朱标还是有绝对信心的。

    只是朱标好奇,父皇为什么这样着力栽培朱檀?

    应该是有别的想法吧

    朱标忍不住想着,随后脑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难道父皇是想让亲王入朝理政?

    这在前朝并非没有先例,但是这期间的平衡可一直都是难以把握的。

    若是亲王权力太大,要登基造反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若是亲王权力过小,入朝理政也没有什么意义,总之,不太好平衡。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任何决断,朱标都是没有权力反抗甚至反驳的。

    想到这里,朱标忽然又淡定了。

    随便吧!

    总之一切都是父皇做主,自己有什么想法还是要等自己掌握权力了再说。

    很快。

    负责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人一起走了进来。

    三人分别是翰林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宋讷,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翰林院典籍、东阁大学士吴沈。

    说起来,跟后世的科举考试不同。

    若是到了后世,会试主考必是尚书或者内阁宰辅一类的人物。

    但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讲究。

    主持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个人都是颇有学问的。

    全部都是翰林院的官员。

    虽然三人中只有宋讷是四品,其他人还只是五品官,但这些整日钻研文章,绝对算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了。

    很快。

    三人给朱元璋见过礼后。

    朱元璋笑道:“宋讷,你是本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咱听你说,这科举考试跟前面考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对吧?”

    宋讷点点头,道:“回陛下!正是!

    这四书五经非但是儒学之本,亦是治国之基!

    《大学》教人明德,修身为政之本;

    《中庸》阐述中和之道,是为治国平天下之要。

    《论语》与《孟子》更是君子之道,启迪人心,培养仁义之士。

    至于五经,包含《易》《诗》《书》《礼》《春秋》,各有所指,乃是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之根基。此等经典,不仅磨练人之志节,亦铸就国之栋梁。

    是以,科举依此选拔贤才,实为国家之福,民生之泰!”

    宋讷的一番话说的不卑不亢,信心十足。

    让朱元璋听后,也觉得颇有道理,频频点头。

    虽然他老朱自己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后来的那点学问也是跟谋士们聊天才有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愿意听读书人说话,这些人除了骨子里虚伪一些,做事情贪婪一些,说的话还是很好听的。

    朱元璋笑道:“吴伯宗、吴沈,二位大学士有什么想法?”

    二人相互看了一眼,躬身道:“臣等并无异议!这四书五经是正道显学,如此考察,顺理成章,理所应当!”

    朱元璋点点头,笑道:“既然决定了考试内容,那咱们接下来就商量商量考试时间和制度吧!”

    几人笑笑,正要跟朱元璋介绍院试和殿试的安排。

    朱标站在一旁,满脸笑容,老老实实地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34958/7454063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34958/74540633.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