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家祖左宗棠 > 第355章:坦克——该慢则慢
    “上一次提到的火炮问题,这个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还可以再改进改进。”

    看着三一式75mm山炮的穿深数据,左念微对一旁的绥远重型机械厂的代表道。

    “不过,我说‘改进’,你们不要形成思维定势了,就一定要用新炮,有的时候老的也可以用一用,元年式野炮也大可以考虑一下。”

    三一式75mm山炮固然不错,但实际穿深还是有些不够看的,既然都准备用75mm炮,倒不如一步到位,换成野炮能够明显提高穿深。

    当然,左念微也不怪他们没想到,毕竟元年式75mm野炮在国防军中已经很老了,还是当年仿制的施耐德75mm野战炮。

    三英寸级别的加农炮在如今这个时代已经可以说是鸡肋了,差不多有一吨重的体格,配到团级显得太重,配到师级,威力又太小,也就日本人穷,主要作战对象又是当时还是农业国的中国,才继续搞75mm野炮。

    没有需求自然也就没有投入,七五小姐的性能本就足够优秀,用着很顺手,所以国防军没想过研发新炮。

    而且对于这辆空重只有十七吨多一点的坦克来说,野战炮的倍径确实也长了些。

    一边是长度合适又新锐的三一式山炮,一边是三十多年前已经快要停产了的元年式野炮,再加上目前的坦克装甲和对工事的第一需求,研发人员恐怕第一时间想到的也不太可能是这门炮。

    “如果身管倍径不合适,裁断一截也可以。”左念微也没有直接下命令,而是继续说道,“你们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哪门炮更合适。”

    虽然左念微没有关注过元年式野炮的穿深,但野炮毕竟是长管炮,不是山炮这种短管炮能比的,穿甲能力肯定是有提升的。

    而且,元年式野炮产量也很客观,中国也好,美国也罢,施耐德75mm野战炮这种经典产品的库存都是成堆成堆的,几干门肯定是有的,不用白不用。

    “兵工署方面也可以考虑考虑研发一门更大口径的坦克炮。”

    左念微看着说明手册上一型车使用的47mm炮,是汉阳兵工厂研发的坦克炮,也是国防军第一款专门的坦克炮,在此之前国防军坦克所使用的37mm炮都是37mm战防炮改过来的。

    试制三六年式38倍径47mm战车炮,风帽被帽穿甲弹500米距离可穿透42毫米。

    性能谈不上有多优秀,但对于本国来说足够用了,下一步直接到75+的口径,47mm只能算是一个过渡。

    除了火炮本身,与其息息相关的还有炮塔座圈直径,炮塔座圈直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型坦克的升级潜力,以后如果要换装威力更为强大的坦克炮,炮塔自然要更大些。

    假如炮塔座圈不够大,那就难以适配新炮塔,就又得对车体的生产线加以调改。

    德国人将iv号坦克最早的a型的十五吨改改改,最强大的h型都高达二十五吨了,可惜受限于炮塔座圈和底盘悬挂极限,最终无法再进一步升级了。

    一型车的炮塔座圈直径为1593毫米,二型车炮塔座圈直径为1610毫米,相差不大,整体偏小,只能算是够用。

    再加上目前的坦克底盘,未来改进潜力有限,这型坦克估计与iv号坦克的未来差不多。

    最初的四号坦克a、b型只有16-18吨、装甲15-20㎜,之后的d、e、f型不断的加厚装甲,换装长管坦克炮,重量增加到22吨,等到巅峰的h型,重量已达25吨。

    因为最初设计时压根没想过会这样发展下去,所以四号坦克的底盘已经被德国人挖掘到了极限,不堪重负,再无力承载越来越重的改进了。

    不过,鉴于亚洲和太平洋的作战环境,倒也无需太担忧,坦克战的激烈程度固然会随着参战双方的工业能力提升而有所上升,但并不如苏德之间那么夸张,因此在此基础上继续设计一型新的坦克或许是更好的选项。

    除了火炮、装甲,各方关注的基本也就剩下通过性和机械可靠性了。

    这点在亚洲地区格外重要,各个地区的交通条件水平参差不一,有好有坏,一种坦克能在德、法这种西欧老牌工业国的国士上来去自如,说不定就会在东欧的泥泞中艰难挣扎。

    而亚洲的情况显然是比东欧更糟糕的,国防军所假想的预设作战地域都是不折不扣的烂地,西北是荒漠戈壁,南洋则是丛林岛屿,更外围的作战环境,澳洲倒还好一点,但印度也是烂的一批。

    尤其是荷兰人,他们对自己的殖民地建设一点也不关心,也么有什么规划,基建一塌糊涂。

    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完全跟热带雨林没啥区别,而爪哇岛稍好,毕竟殖民地首府巴达维亚在这。

    但也只是好一点罢了,这里的桥梁和道路仍旧拉胯,只有少数梁式桥和刚构桥的通行重量能够达到几十吨,勉强够装甲单位通过。

    浮渡、架桥乃至于潜渡都是要考虑到的。

    而且,东南亚和南亚的气候也是大麻烦,装甲单位趴窝一半都是正常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国防军的坦克都要考虑比较极端的通过性和机械可靠性。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国防军其实也没必要太顾虑这个,因为对南洋地区的进攻基本交由轻型坦克和步兵部队就行了,偶尔遇到坚固工事,只需呼叫空中打击,基本也能解决问题。

    如果以这个思想出发,进行取舍,国防军的中型坦克真正应该考虑的战场反而是北方和太平洋岛屿。

    北方战场没什么好说的,环境比较恶劣的大陆战场而已,正常的坦克发展思路即可。

    而对于后者来说,坦克就不再是一种常规兵器了,它们的部署难度不是一般情况可以比拟的,那些地方的运力都十分有限,因此在发展上就必然走向“质量为王”,同等运力条件下,自然是单车战力越强越好,能展开的单位就那几个,自然就要花尽一切心思的加强这些单位。

    但太平洋岛屿的环境又对坦克的重量有所要求,超过30吨的坦克运输和部署起来肯定是很麻烦的。

    这就意味着国防军需要一种20到30吨重,装备75mm及以上口径炮,能够兼顾对坦克和士木工事的打击,同时拥有较好的防御,能够抵御一般性反装甲器械打击,且拥有较好的机械可靠性和通过性的坦克。

    一层层debuff叠起来,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设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有先见之明的确可以少走弯路,但不意味着可以跳跃式前进。该走的路依然得走,只是免去了很多的试错成本。

    坦克这一机械设备的集合体非常依赖系统工程,或者说整合能力。

    如果整合不佳,那么可能空有良好的设备技术,拼凑在一起却得到了一堆工业废品。

    而整合能力又取决于经验、需求、设计师主观能动性。

    历史上除了苏德以外,各大列强在大战初期装备的坦克都不尽如人意,只能说勉强能用,一直到了中后期,各家的坦克才终于像模像样了起来。

    这一点实在是不可控,纸面战神多了去了,但到了战场上,谁得胜,谁遭殃,一看便知。

    说白了就是选对方向,然后菜就多练,只要方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29376/114709881.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29376/114709881.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