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67章 水风井卦中的元末风云
    公元1320年,元仁宗去世,他的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违背了叔侄相传的誓约。这个做法引起了部分蒙古贵族的不满,激发长达二十多年的宫廷斗争。

    从元英宗继位,到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登基,短短十四年时间里,元朝走马灯一样换了七任皇帝。元朝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最终导致内乱频发,皇权衰落,权臣当道。当皇帝好不容易废黜权臣,重掌政局时,元朝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朝廷向汉人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民族压迫现象越来越。汉族百姓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入大都,元惠宗被迫退至上都和林,后又迁至应昌(今内蒙古赤峰市境内),占据中国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

    大元朝宣告灭亡。蒙古人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中国再次回归汉族王朝。

    公元1388年,阿里不哥的后裔孛儿只斤·也速迭儿杀死北元天元帝及长子天保奴,登上北元大汗之位,汗廷设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瓦剌一带。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世代居住于草原,北元政权的汉文化影响迅速衰退。北元大汗虽然没有去国号的举动,但从此不再使用汉文年号及大元国号。明朝改称其为鞑靼,而《明史》则称其为蒙古。

    明穆宗时期,鞑靼受封于明朝,恢复贡奉关系。鞑靼人东迁后,与突厥人、保加尔人融合为塔塔尔族。中国的塔塔尔族人部分散居在草原牧区,一部分集中居住在新疆的塔城、乌鲁木齐和伊犁等地。而金帐汗国的鞑靼人则逐渐分化融入到今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境内。

    当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建立国家,定居以后,看起来更安全,更稳定了。然而也需要万众一心、精心维护,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和谐稳定,是为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八卦,井卦。

    在古代,水井太重要了。

    南宋叶梦得这么形容柳永词的流行程度:“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意思就是说,只要有人多的地方,就能吟诵柳永作的词。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井水。因此有水井的地方就会有人居住,人口聚集渐渐形成居住点和街市,被称之为市井。

    久而久之,“井”变成了家乡的代名词。直到现在,我们仍然称远离故土为背井离乡。背对着水井,离开了家乡。

    井卦要告诉我们的,是静中之动的道理。

    井是静止的,它一直在那里,不会动。但静止是相对的。

    这个世界,本就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绝对的运动。

    我们看,井水会升升降降,清清浊浊,围绕水井生活的人会来来去去,生生死死。

    但无论人如何来去,井水如何升降,水井看起来总是一动也不动,这叫作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井水充盈而甘甜,人自然而然就聚集过来了。如果井水枯竭且苦涩,聚集的人也就会渐渐散去。

    所以人要有高尚的品德,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是这么个道理。

    《象》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木上有水,这是井卦卦象。君子应为人民操劳,并劝导他们互相帮助。

    井卦的上卦为坎,下卦为巽,卦象本应是水下有风,但水下若有风,井水早随风洞渗透光,变成了一口枯井。

    于是孔子作《象》辞时做了一个变通:巽为风,五行属木;坎为水,五行属水,便称作:木上有水。

    树木生长需要水。水从地面渗透下去,树根充分吸收水分后,传送至树干、树枝、树叶,树木于是一点点长大。

    我们看,从树根开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

    树根深埋地下吸收水分和养分,枝干撑起树冠传送水分,树叶则吸收阳光进行氧化作用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提供细胞分裂生长的能量。

    它们共同劳作,相互协作,便形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君子如果像水井一样地位稳固,资源、财力都像井水一样充裕的时候,便应该兼济天下,为国为民操劳用心,同时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人们守望相助。

    井卦的卦辞是: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qi)至亦未繘(ju)井,羸其瓶,凶。

    改造城邑,无需改造水井,井水不会枯竭,也不会满溢,来来往往的取水井然有序。刚刚接近井口,汲水的绳索还没有全部提出来,盛水的陶瓶被打破,凶险。

    环境在改变,地位在改变,任何外在的东西随时都在改变,这是万变。

    不变的是内在的精神,是理想,是道德,是品行。

    以内在的不变,应对外在的瞬息万变。

    儒家说:不忧不惧,不忮不求。通过内心的自我反省来达到无忧无惧的状态,不嫉妒、不妄求,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佛家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智慧德相从来本有,并不会真正的诞生和消亡,也没有固有的纯净和污秽,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苏洵谈为将之道首在治心,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我们看东晋的谢安,他面对前秦四十万大军从容不迫,思虑周全,行军布阵井井有条,然后便克敌制胜,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行百里者半九十。<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25408/110401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25408/110401344.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