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离石游记 > 第455章 从建筑看发展!
    离石和刘浚沿着街道慢慢溜达,离石发现永嘉城里的人都戴了纱帽,最少也是用纶巾包住头上发髻。

    离石也就入乡随俗,随便找个沿街的屋子,闯进去摘下头上发髻束发金冠上的冕苏尾羽,本来想换个纱帽戴上,可惜他没有,戴别人的他又不习惯。

    换完头型,离石扔下一枚金币,就与刘浚一起扬长而去。

    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还向刘浚讲解起了建筑史的变迁,要向离石讲解永嘉城内有名建筑的刘浚反而成了听客。

    离石边走指着路两边的建筑说:

    刘兄,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你看三国、两晋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秦汉的成就。

    然后又指着一个与周围建筑格格不入的高塔说:

    这应该是佛教的佛塔,佛教在东汉初期时传入我华夏。

    刘浚忙问离石:

    紧弟,你说的华夏有什么特别含义和讲究吗?

    离石依稀记得“华夏”一词的来源,便对刘浚发劳骚说:

    没想到,南朝乃汉人文化精粹聚集之地,对自己的来龙去脉也有所缺失。

    这到底是人为的?

    还是传承遗失了?

    然后离石一本正经的说:

    华夏,源于中国古代对于中原地区及其文化的称谓,最初用来指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一些史前部落或部落联合体,合称为华夏族群。

    这些族群被认为是汉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就是被南方汉人抛弃的北方之地。

    没想到吧?

    “华夏”一词最早始见于《尚书武成》,根据《尚书》的记载,武王伐纣时“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无论是中原的华夏诸族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族群,没有不跟随武王一同伐纣的。

    由夏朝而至周朝,具有丰富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被称为“夏”,而“华”则是因其服饰之美得名。

    汉朝建立后,华夏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代称。

    魏晋以后,“华夏”逐渐被“中华”一词取代。

    而“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王朝——商朝。

    刘兄难道在南朝的史书中读到过夏、商、周三个古老王朝?

    离石见刘浚惘然的摇头,又接着问:

    那夏王朝呢?

    见刘浚还是惘然的摇头,离石不再继续追问,而是接着说:

    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

    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

    他们所说的“中国”,仅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刘浚说:

    贤弟,没想到你真正的治学是治史,为兄知道华夏、中国、中华这些词语的意思,却从没有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想。

    受教了!受教了!

    贤弟,请继续,为兄洗耳恭听。

    离石让刘浚一打岔,就开始见到什么就说什么。

    看见前面最高的佛塔,便说:

    佛教在东汉时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就是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

    随之而来的是“身毒”、西域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涌入中原,渐渐向南方辐射。

    刘兄,你看佛塔周围的建筑是否与刚进城时建筑有所不同?

    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秦、汉时比较质朴实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这也是汉人的建筑风格第一次被动的融合,也丧失了秦、汉时的建筑风格。

    佛教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的缓慢发展,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以致兴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为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现在大梁王朝更是崇信佛教,梁朝萧衍现在就开始大兴土木,在建康修建佛寺已达三百多所,僧尼五万多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这是刚刚开始,南朝地方各郡县也都在兴建佛寺,而这一切的负担都需要黎民百姓去承担。

    听说退缩到东北方的大赵石勒也开始崇信佛教,他不敢与北朝大秦作对,也不敢与南燕鲜卑奴为敌,只能崇信佛教,麻痹自己,在王城里兴建寺塔。

    北燕慕容氏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大秦把羯胡、鲜卑奴驱赶到东北边时,据说北方天柱山里,大山里佛寺达三百多座,其中洛阳有一千余所,可见佛教建筑之盛。

    而那些地方只是他没有去过,也没有在他的大秦境内发现佛教的踪影。

    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既然他在攻略胡虏之初,没有见到佛教帮忙出战的影子,那他就当佛教并不存在,也不会给他们在大秦享有任何特权和扶持,将新冒出来的佛教边缘化任其自生自灭。

    不像拜火教,好坏准许他们完全汉化以后,就可以在华夏境内传播宗教。

    他们提前下注大秦的未来,大秦不介意将它改造融合后,带着他一起去征服世界。

    南朝佛寺以建康的永宁寺为最大,按《建康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佛殿。

    这些资料就是盖世太保、国土安全局、军事统计调查局、猎人公会、宣传部联合起共同搜集、整理、汇总后的资料,内容很详实、很细致。

    离石说:

    据资料记载:

    初期的佛寺布局与“身毒”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关于“身毒”的资料介绍,董夫子私藏下来的史书中大略记载,因为这些书籍里的内容,才促使董夫子树立了天下本应“大一统”的观念。

    离石歇口气,接着说:

    现在建康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所谓“舍宅为寺”,就是把前厅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

    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架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融合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这在《建康伽蓝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建造,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了塔刹,并与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离石感叹的说:

    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只要能与中国本土文明能融合,就可以试着让他们传播,看他们到底有没有用,要是光会修建筑,那就去当建筑工人。

    想到这里,离石就想笑,要是大秦以后的建筑工队,管事头领是光头的大和尚。

    永宁寺塔是该时期最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层。

    这种塔与楼阁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仅作为礼拜的对象,而不供信徒、游人登临游眺。

    当时还存在第三种塔——单层塔,这是荒原猎人在北方天柱山里采药时发现的。

    天柱山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型佛寺。

    汉代已掌握了开凿岩洞的施工技术,佛教传入中土后,开凿石窟寺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石窟中规模最大的佛像都由皇室或贵族、官僚出资修建。

    用的是无地可种的农夫、征发的是度日如年的匠人。

    窟外还往往建有木建筑加以保护。

    从建筑功能布局来看,石窟可分为三种:

    一是塔院型,与初期佛寺以塔为中心相同;

    二是佛殿型,窟中以佛像为主体,相当于一般寺庙中的佛殿;

    三是僧院型,这种寺院在“身毒”称“毘诃罗”,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窟中置佛像,周围凿小窟若干,每窟供一僧打坐。

    兄长呀!你可否想过羌胡、鲜卑奴境内佛寺怎么建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18219/10239057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18219/102390577.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