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手机版同步阅读,请访问网址m.1024txt.xyz
翻页 夜间
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859章 还有什么是我大秦做不到的?
    “这些布匹,正是墨门带人在一个月内使用一千台机器的成果。”

    “也就是说,现在我秦国能够在一个月内,使用一千个人制出过去上万人一年内所一共得到的布匹数量。”

    众臣一片哗然。

    “竟然还有这种事。老夫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见到。”

    “真是不可思议啊。”

    “这得是什么机器啊?”

    “哪里来这么多工人啊?一千个工人,这得是多精良的家仆啊。”

    家仆……听到臣子的议论,秦二世都忍不住笑了。

    工业革命都已经开启了,还有人在这谈论家仆呢。

    显然,某些思想不开化的人注定是要被新的时代抛弃的。

    臣子们赞叹一片,纷纷卷席庆贺秦二世,这一声声赞叹声合成一片,恰如那盛夏开端里池塘之中的一片蛙声。

    虽然聒噪,但是听着让人心情愉悦。

    臣子们卷着席子,拼成一片围坐在一起,抱着质地上乘的布料,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这件事将会对秦国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

    “这么高的效率,简直举世罕见。”

    “有了这机器,凭借我秦国的制度优势,我秦国估计能在短短数年之内,解决百姓们的衣服问题。”

    “也就是说,以后我秦国的子民,不用再担心寒冷的事了。人人都有衣服穿。”

    在这个时代,能够用最直接的方式解决衣服问题,而不是发表什么治国韬略,这样的人就是民众心目中真正的上帝。

    冯去疾和王绾两人这回是对扶苏丁点意见都不敢有了。

    冯去疾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说实话,扶苏属实强的变态啊。

    从精简文字,到发明纸、改进造纸术,再研制印刷术……

    这一系列实际作为,本身已经对大秦帝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须知六国的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肯定造谣抹黑秦始皇、秦二世,乃至大秦的一切。

    原本六国民众对秦国的误解,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被消除,随后由正面的评价和认可取而代之。

    原本秦国的法律和文字普及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见效。

    但是技术帮助秦国直接越过了这一步,相当于秦国几乎没有花费太大力气,就能轻轻松松把那些法律、文字两者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普及给民众。

    这效果自然来得快啊。

    人都是慕强的啊。

    秦国如此强大,发明设计如此先进,从纸到他们手里那一刻,六国的君王就已经输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交给时间。看六国人能否克服那些自身和秦国统治的矛盾,让自己适应秦国的制度和环境。

    为此,过去全天下无数人都在巴望以前的恒阳太子未来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

    而织布机,就是秦二世给出的答案。

    这是最直接的惠及民生的科技,最直接的帮助民生脱困的手段。

    秦二世曾经给天下人画下的大饼,终于开始兑现了。

    “朕打算,再建立五座城池,主要就是围绕科技发明和工业制造。仅仅靠一个生态科技城,能做出个什么结果呢。你们意下如何啊?”

    冯去疾还在首席上捋须,他没搞明白这个生态科技城到底怎么一回事,怎么就直接冒出来两万匹良布,民众的衣服问题这就被解决了。

    皇帝,这是要干嘛啊。

    皇帝把天下人的衣服问题都解决了,那那些商贾们还靠什么谋生啊。

    这意味着,那些布商乃至相关行业从业者的利益要被严厉的打击了。

    皇帝陛下这是为了大多数,得罪了一小撮啊。

    可惜被皇帝陛下所帮助的大多数人是一盘散沙,互相算计,无权无势,关键时刻根本不顶用啊。

    反而是那得罪的一小撮人,有勇有谋,团结一致,分分钟能要人的命啊。

    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残酷,人心之复杂,让身居高位的人那是一丁点错误都不敢犯。

    冯去疾在看到织布机的成果后,并没有多么高兴,他只是陷入忧愁。

    忽然,他意识到身后有无数人的目光正在望着自己,冯去疾这才回过神来。

    冯去疾微笑道,“皇帝陛下气运在身,先减轻赋税,如今又发明制作出上千台织布机来,为大秦的子民解决衣食之忧。”

    “皇帝陛下气运在身,我秦国有陛下,实在是江山社稷之幸,吏民百姓之福。”

    冯去疾对着皇帝就是一顿夸。

    应该表态的事是只字没提。

    其他大臣们有的机敏,立刻察觉到这里头牵扯的事情太多。还是那句话,断人财路就等于杀人父母。

    布多了,那布料不就不值钱了吗。

    布料不值钱,那大家伙怎么赚钱啊。

    大臣们又开始一个个扮作老实人的模样,作出勤勤恳恳的相貌,一个个安安静静地低头坐着。

    仿佛他们是什么老实的农户。。。

    秦二世看着这帮变色龙,脸上也带着寒意。

    王绾看冯去疾这般反应,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但是照王绾看来,布料供应多了,不是什么问题。

    秦国本来就在打击商人,使商人的地位尽可能低。

    这可是个让帝国打压商人的绝佳机会。

    商户本来就是做买卖的,三钱价格的东西往五钱、六钱去卖。

    这种赚钱的方式实在是太轻松,商人越多,社会上的信任体系就崩塌的越快。

    因为商业交易本质上就是罪恶的。

    三钱的东西,你不过是转手而已,若是算是运输费再加上适当的利润也还算是合理;可是仅仅就是转手的功夫,把三钱的东西卖成十钱,这不是害人吗。

    损人不利己啊。

    从事商业,那也要有商业德行,这可不是说着玩的。

    有太多商人,一朝高楼大厦,一朝铃铛入狱。

    就是这个原因,违背了最基本的原则——德。

    然而世人最嗤之以鼻的就是德。

    假如现在有个人不识趣,要劝大家一定要注重德行。那这个人可就惨了,因为她会被骂,你算什么人?你什么德行的人也敢来教育我你算老几啊也敢来指点我。

    但是,王绾这会儿不打算说。

    朝廷局势一向复杂。这一刻某些人还在自己面前假装殷勤忠诚,下一刻可能就奔去敌营了。

    眼下大家都沉默,也不知道他们各自都在想什么。

    过早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不明智。

    冯去疾这样的反应其实也很正确。

    王绾打算事后再支持皇帝,直接把事情给悄咪咪干成了,不和朝中这班尸位素餐的大臣商量。

    而这会儿大部分太上皇的臣子莫名感到了一股子危机。

    墨阁屡屡创新不说,每次都能给帝国带来巨大的利益。这一回,居然直接就解决掉了上千万人的穿衣问题。

    民众的欲望得到满足了,那他们还会听国家朝廷的话嘛?

    真是荒谬啊。

    皇帝实在是仁心泛滥啊,可是他这么泛滥下去的结果就是他的权威将被那些他致力帮助的人推翻。

    皇帝小儿与其对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发慈悲,干嘛不对他们这些兢兢业业、克勤克俭的大臣们多点慈悲呢。

    真是伪善啊!

    大臣们一个个都感到皇帝的做法太过激进了,可是他们又不好意思开口。

    蒙恬感受到了朝堂上的气氛有些微妙。

    他知道大家都在担心什么。

    秦国一贯以来执行的政策都是愚民、疲民、弱民。

    三管齐下,民众这才牢牢地依附在国家统治之下,须臾不敢脱离国家。

    而皇帝陛下如今放弃了疲民、弱民、愚民。

    皇帝打算让民众的衣食住行全部得到保障,让民众站起来。

    这自然让大臣们感到恐慌。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同样是作为臣子,蒙恬却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妥。

    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秦二世。

    他相信太上皇的眼光不会错,自己也绝对不会看走眼。

    秦二世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治世之帝王。

    “陛下,末将以为,这布匹增产,对建立我大秦帝国的军队来说无疑如虎添翼。”

    前面提到过,战末秦初,天下人的物质生产资料匮乏。两国交战的士兵根本没有统一的衣服穿,他们都得自己备衣服,只在外面套一层甲便可以了。

    所以两国交战的时候,那场面很红火,像是现代人过年一样。

    双方都穿的花花绿绿,只是武器和进攻方向不同。

    即便是强大如秦国,在和楚国大战时,尚且不能够给秦国的士兵配备人手一套衣服,何况其他国家呢。

    只有扶苏一个月弄出了两万匹布,这才让解决军队士兵服装问题有了可能性。

    秦国那是耕战一体的国家,大臣们都是文武兼备的。

    蒙恬出的这个主意,那倒是深得将官们之心。

    赵佗立刻附议,“陛下,臣以为这些布确实产的正是时候。”

    “陛下去年的时候不是还提说要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震慑天下吗?”

    “废除了征兵制,改用募兵制,按照当初的魏武卒规制建设一支常备军,本身就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最起码,人手都要两套衣服吧。”

    “现在墨阁解决了这件事,这就是解决了建军的燃眉之急。”

    “陛下理应嘉赏墨阁。”

    赵佗这个年轻人,平日里在朝堂上一声不吭,他身后的那些将官们也和他一样,仿佛从南越大战场上他们回来之后,就选择了集体隐身。

    谁知道他们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简直是让那些腐朽派吓了一跳。

    募兵制强军,蒙恬、赵佗、南越大军势力……

    这可是秦二世最强的底牌。

    不要说,还有个摸鱼的李信正在打鼾。

    旧的军功爵制利益者中,凡是依附于秦二世的人,基本上都留在关中了。

    仿佛他们都料定,所谓的分封制不过是个幌子。

    现在看来,当初这一步棋下的正确无比。

    一旦到了合适的时机,他们就会自动站出来帮助秦二世扫除威胁他的障碍。

    这下,大臣们更是投鼠忌器,支持不愿意,反对又不敢。

    军功贵族们一起头,秦二世这边就声势浩大。

    张苍紧跟着就对墨阁大肆夸赞一番,“别说五座城池,就是五十座城池也修得。”

    “一个月两万匹布,只让一千人做工,过去秦国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秦国的历代先王们地下有知,那也是含笑九泉。”

    “过去那是修不起,如今我秦国能修了,那当然更加要修了。”

    “微臣原先以为,那些设想根本是遥不可及。现在看来,全民都有衣服穿的难题都能被解决了。”

    “还有什么是我大秦做不到的?”

    张苍说了这番话,御史台的那几位也跟着陈奏。

    冯劫作为新任御史大夫,他却不敢轻易开口,只能是再三看看父亲,看看他能不能给自己什么提示。

    大臣们大都议论。

    不过秦二世并没有为这一时的喜报冲昏头脑。

    秦二世非但没有欣喜若狂,反而看了看这次沉默的大多数都有谁。

    几乎是除过蒙恬背后的军团势力,还有和张苍一伙的那几个把喊破喉咙都没什么用的清流,朝中没有人支持他。

    扶苏还特意望了望王绾,他希望他老人家能够给他一点支持。

    结果王绾自始至终都没有开口。

    这可让扶苏感到郁闷。

    建立城池对于过去的大秦帝国来说就是小事一桩,根本用不着什么人同意。

    建城无非就是垦荒、修城、建设房屋,引水、设置排水渠,建立坊市,就是说建房子谁不会啊。

    但是现在秦二世说的建城,那可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他这是要继续扩大生产量,创造岗位,给更多的人提供饭碗,这就是未来帝国的政策走向问题了。

    到底是打开闸门,让民众享用帝国精英们发明出来的果实呢,还是关起门来,只让帝国精英们内部使用。

    这次的朝会,竟然不欢而散了。

    扶苏好像回到了十多年前的下午,当时他的父亲嬴政得到了造纸术,扶苏本以为这是个让民众学到知识的好机会,可结果却让扶苏大失所望。

    纸张只是在贵族之间流通。

    辛辛苦苦大半年,结果换来的不过是贵族垄断。

    可是明明当初最喜欢嘲笑自己搞发明的就是那些贵族,他们总是说自己不务正业,说工匠那是贱业。

    只有宫里地位最低下的人陪着他制造纸。

    结果却是贵族享用纸,而吏民百姓只能巴望看看律法、学习文字,根本没有使用权。

    你说气人不气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