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华娱从2004开始 > 第332章 如果好莱坞要翻拍,可以邀请我去执
    8月,《恐怖游轮》又在新加坡举行了首映礼活动。

    现在是2007年,巩莉与新加坡的黄和祥还没有离婚。

    不过,也快了。

    这次巩莉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夫妻俩难得的相聚了一下。

    巩俐与张一谋分手前,她就通过港岛女作家梁凤仪认识了与张一谋同岁的英美烟草公司亚太区总裁黄和祥。

    而后与张一谋分手,一气之下火速与黄和祥结婚。

    梅燕芳等人劝过她,并没有什么卵用。

    通过巩莉,王树与黄和祥见了一面,与张一谋同岁,也就是57岁的小老头一个。

    一般情况下,这个年龄除非常年健身保养,不然已经不太中用了。

    如果年轻时候玩的又比较花,这个年龄更是大概率空流泪。

    唯一的重振雄风的方式嗑药。

    巩莉去到好莱坞发展后,与黄和祥聚少离多,感情淡了。

    再加上以黄和祥的财富肯定不会独自在家独守空房,除非他真的不行只能如此。

    原时间线中,两人最终于2008年离婚。

    不过不管怎么说,巩莉年轻那会儿或许还真喜欢年龄大的。

    与张一谋在一起,或可是老谋子的魅力,以及日久生情。

    可黄和祥

    妥妥的恋fu情节。

    首映礼结束后,王树在巩莉的盛邀之下于新加坡逗留了两天。

    “王导,好莱坞那边有制片人想买《调音师》的改编权,托我问问你的意向。”

    巩莉做东,请客王树、梁家灰、周海味吃饭。

    这次的首映礼与港岛时如出一辙,周讯等人都没有前来,而是巩莉、梁家灰、周海味三人组。

    这是因为,梁家灰与周海味比周讯等人在新加坡更为出名。

    周海味之前,还主演过新加坡制片的影视作品。

    有他们两个在,远远比周讯等人的作用更大。

    而这种海外首映礼,不仅是演员档期的问题,同样没必要全部到场。

    “《调音师》的改编权?”王树下意识诧异。

    对于好莱坞那边是制片人想买《调音师》的改编权,而不是影视公司率先找上门来,他清楚原因。

    好莱坞的制度与内娱不同。

    虽说谁攒的盘子,谁的话语权最大,这一点无可厚非。

    可在好莱坞,其实很多电影的产生,是独立制片人搞到小说、或者其它影视作品的改编权,然后找编剧编写成剧本,再拿着剧本前去影视公司或者其它金主拉投资。

    拉到了投资,再找导演、演员,然后将整个剧组拉扯起来。

    电影随之开拍。

    整个剧组中,制片人最大,导演虽然也有极大的话语权,实则也不过是制片人找过来打工的打工人。

    这就是,制片人中心制。

    好莱坞大部分电影在制作所采用的项目架构,美术指导与摄影指导配合导演,构成核心的艺术创作团队。

    执行制片人、制片主任服务于制片人,构成主要的管理团队。

    两个团队的管理线条交叉之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矩阵式结构。

    这种结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之间明确界限,并按照两个核心团队共同确立的预算和标准完成制作,减少由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

    在好莱坞的电影制作花絮中,常常会是一帮人来从各个角度讲述一部电影,其中有演员、制片人、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甚至还有后期特效总监什么的,各自的台词也不重样。

    而国产电影的制作特辑,往往只能看到导演在说个不停,然后是制片人、演员轮番上来夸导演,常用的台词是制片人会说导演很认真,演员则说导演对自己的启发很大。

    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与国产电影的区别。

    好莱坞电影是属团队协作,拍出的电影要对投资方负责,不然制片人就得进厂打螺丝。

    国产电影是属于导演的,拍出的电影表面上说是对投资方负责,实则是导演开心胜过一切。

    尤其是大导演,就算拍砸了,也丢不了饭碗。

    因为有名气有实力的导演,保不准什么时候又赚了,也就一直能拉到投资。

    这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姜闻,他拍的电影十有九扑,可还是一直能拉到投资。

    比如他现在拍的这部《太阳照常升起》,把杨受城给弄亏了。

    日后拍《让子弹飞》时,杨受城依旧二话不说的掏钱投资给他。

    当然,其中也有姜闻找来葛悠和周润发主演的原因。

    但正因为是姜闻,才能找来葛悠和周润发。

    反之制片人就不一样,若是让投资方亏钱,那么投资方就会质疑其眼光,不再投资。

    ……

    制片人中心制一直以来是在中国电影市场被大家嚼烂掉的词,其实在国外并没有人去强调这个概念。

    因为在电影工业相对较为成熟的区域,这是理所当然无从争辩的事实。

    倒是近100年间,总有一批美国电影人在反对制片人制度,认为他们扼杀了电影的创新。

    国内,现阶段奉行的是导演中心制。

    在中国电影还是统购统销的年代时,立项之后的制作都是交给导演来全权负责的,这让导演成为唯一拥有电影制作全程管控经验的岗位。

    所以在九十年代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初期,中国的第一批国产类型片都是用导演的名字命名的,制片人只是负责融资或友情赠送的名头,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到如今的诸多电影中。

    而后,陈国傅加入华宜和保利博纳切入港产片制作,代表着大陆开始全面吸收港岛电影的操作体制。

    只不过港岛的电影监制制度是在80年代之后形成的,随着港岛独立制片公司的成长而成熟。

    与好莱坞的制片人所承担的责任不同,监制更多的是一个协调者,兼任担保及引路人。

    职能定位是解决电影制作中的行政管理及监察,并非决策者,这是东亚文化和西方工业体制碰撞之后所产生的岗位功能。

    因此,国内大部分中等或大规模电影项目的组织架构一般是,出品人作为资方代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演作为整个制作团队的核心,维护着电影的品质。

    监制或制片在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往往承担的是一个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务的角色。

    三者构成金字塔结构的顶端。

    按照理想化的愿景,是应该相互配合、并相互制约,形成利润、品质和管理的完美融合。

    换言之,导演中心制下,导演的话语权尽管最大,却也要认真考量制片人的声音。

    好比张一谋与新画面的张卫平,冯小钢与华宜的大小王一样。

    两位大导演虽然在各自执导的戏中话语权最大,但是使用哪些演员或者其它各方面的事情出品人或者制片人同样有绝对的话语权。

    其实,在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初期,有一定品质的国产电影产量是极其有限的。

    风险主要集中在导演是否具备影像叙事的能力以及题材的选择上。

    这个阶段,只要艺术创作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兼顾影像叙事的连贯性,基本上就能从市场上获得收益。

    简而言之,千禧年前后,观众观影主要看导演是谁,再看主演阵容,以此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并决定是否走进影院买票。

    自2008年后,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需求开始趋向多样化,很多观众的观影目的不再是为了看一部“某个导演的好电影”,而是会选择观看的是“自己想看的那一类电影”。

    自此,电影从“产品时代”正式迈入了“营销时代”。

    于是,一批拥有市场思维、对市场需求判断比较准确的“制片人式导演”开始步入前台。

    这一点,在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体现的尤为明显。

    而制片人式导演,可就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一切都是导演说了,制片人不过是帮助导演管理剧组的打工人。

    至于出品方,虽也有话语权,但一般只是投钱。

    一切,听导演的。

    而在“制片人式导演”的时期,因由又进入了流量时代,随即产生了“大牌演员中心制”。

    简而言之,就是带资进组的大牌演员说了算。

    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有很多,赵燕子、章紫怡等等都是。

    比如说赵燕子出演《画皮》,本来是给周讯作配,硬生生让剧组修改剧本抬升她的戏份,与周讯担任双女主。

    又比如章紫怡,出演《攀登者》这部戏,本来她的戏份并不多,同样硬生生要求修改剧本,然后将一部正能量的大男主影片搞成爱情片。

    可以说,自08年后,国内是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式导演中心制、大牌演员中心制并存。

    会分为这四种,主要是看导演、演员的咖位,以及剧组资金的来源。

    不过不管怎样,好莱坞那边是制片人中心制。

    简单来说,好莱坞那一套走的是资本化流程,谁出钱,谁就是爷。

    制片人手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05078/69507141.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405078/69507141.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