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针对south mira号钻井平台的袭击,发生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在西非尼日利亚南部,面积36万平方公里,这里湖泊、沼泽、废弃河曲星罗棋布,石油资源丰富,气候湿热,人口100余万,是世界第四大三角洲。
众所周知,尼日利亚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过尼日利亚的几乎所有油气产量,都来自于尼日尔三角洲,这里是世界第十二大富含油气区,已探明石油可采储量 45亿吨,占世界探明石油储量的 22,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27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天然气储量的 14。
在尼日利亚国内的石油产业中,壳牌公司占据重要地位,就比如这一次被袭击的south mira号钻井平台,就是由壳牌公司所雇佣的。
其原因,就是因为壳牌是最早发现并开发尼日利亚石油资源的企业,其在尼日利亚的石油开采活动可追溯至殖民时期。
1937年,壳牌获准在尼日利亚进行原油勘探,成为第一家进入尼日利亚的石油企业。
1956年,壳牌在尼日利亚的尼日尔三角洲发现石油,并于1958年开始商业开采,日产6000桶。
随着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壳牌更加深入地参加到尼日利亚的油田钻井、管道铺设、炼油厂建设与港口设施开发等活动中。
同时,道达尔、埃尔夫等欧洲大型石油公司也相继进入尼日利亚。
20世纪70年代后,壳牌在尼日利亚的业务进一步扩大,到今天,壳牌在尼日利亚经营着超过1000口钻井、87个流量站以及尼日尔三角洲长达60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日产油能力已经超过100万桶。
壳牌在尼日利亚的地位非同小可。
在石油开发领域,壳牌作为最早的开发者,长期占据垄断地位。
1979年之前,在石油储量最高的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壳牌的石油产量超过地区总产量的一半,超过了美孚、埃尔夫等10家大型石油公司的产量总和。
1977年,尼日利亚政府成立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nigerian national petroleum pany,简称nnpc),希望通过收购股份的形式在石油行业推行国有化。
于是在1979年,国有化nnpc与壳牌组建了合资公司——壳牌尼日利亚石油发展公司(spdc)。
其中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nnpc)占股55,壳牌占30,其余石油公司分享剩下15的股份。
从股份上看,壳牌相比于其他外国石油公司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从管理结构来看,虽然壳牌尼日利亚石油发展公司的大股东是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但其仍属于荷兰皇家壳牌的海外子公司,且经营者仍为壳牌,并且历任总经理都由壳牌人员担任。
可见该公司仍然是由以壳牌为代表的外国资本主导。
合资公司成立后,壳牌开始开发尼日利亚的深水油田——整个尼日尔三角洲地区,38位于陆地上,21位于大陆架,41处在深海区。
不过在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并不是那么太平的,这里有着众多的反政府武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
他们经常袭击石油公司,绑架人质。
据统计,2006年至今,至今已有超过300名外国人在这一地区遭绑架。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同其他国家的稍稍有所不同,可以称之为“油气寄生型”反政府武装。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反政府武装的产生,有着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这一油气产区的经济矛盾、族际矛盾、代际矛盾相互交织,引发政府、公司与当地民众间的复杂冲突关系,而和平抗争的失败最终使民众选择以武装斗争的方式争取自身的利益。
1914年,英伦尼日利亚殖民地与保护国政府颁布了《矿物法案》,规定各类矿产资源均归地方政府所有,收益自然也用于地方社会发展。
到了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历届联邦政府从政治整合、经济统筹的角度出发,都致力于尽可能多的控制油气收益,并据此制订了新的《石油法案》。
根据该法案,以往的地方自主性原则被废除,所有的油气资源均归联邦政府所有,油气产区的油气收入由联邦政府通过中央基金配发。
自此,油气产区可获得的税收收益比例逐年锐减,由1953年的100逐步减至1984年的15,到1992年才小幅增加到3。
也就是说,油气产区地方政府从油气收入中直接受益较少。
此外,联邦政府虽在1992年从其油气税收中为产油地设立了发展衍生基金,但该基金的管理组织“石油矿物产区发展委员会”(ompadec)和“尼日尔三角洲发展委员会”(nddc)贪污腐败与官僚作风严重,对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由于油气行业带有明显的技术、资本密集特征,对资源所在地的就业拉动不足,对当地社区的发展贡献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油气开发的利益分配份额又被减至最低,意味着三角洲地区既不能受惠于油气产业的发展,又丧失了发展其他行业所必需的启动资金。
在利益分配削减的同时,油气产业发展产生的巨大环境成本也损害了当地民众的利益。
这项“负资产”主要体现在土壤、水源与大气污染上。
据统计,截至2013年之前的半个世纪,三角洲地区共发生6000多起漏油事故,造成150多万桶油气泄漏,污染了当地土壤与水源;大量输油管道的随意铺设则改变了原有的河流走向,破坏了鱼类产卵场;而油气开采中放空燃烧的各类伴生气则对该地区的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不仅居民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而且当地传统的渔业与农业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然而,尼日利亚联邦政府为了保障油气收益的持续增长,长期漠视三角洲地区的环境问题。
1969年《石油法案》免除了油气公司在地方环境保护上的义务;1978年的《土地使用法令》则规定尚未划归联邦政府的土地归州长(当时由中央政府任命)所有,油气公司自此可以随意钻井,无需与地方社区协商,而地方社区也就丧失了与油气公司博弈并获取环境补偿的权利。
无论是在油气资源的收益分配上,还是在油气资源的成本分摊上,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均长期忽视三角洲地区民众的利益。
这一能源富集地也因此沦为尼日利亚最贫穷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末,这一地区的贫困率高达748。
73的人缺乏安全饮用水,70的家庭电力短缺,多数社区教育设施奇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低于40,仅有2的当地人口能够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当地居民平均寿命仅为468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则高达20。
到1999年阿布巴坎尔军政府还政于民之际,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已无法再忽视三角洲地区恶劣的社会经济状况。
为了平息日益高涨的民众不满情绪,当年政府将油气产区可获得能源收入的比例提高至13,但这仍不足以偿付近半个世纪以来三角洲地区民众所付出的代价,因而民众普遍认为这一比例应提高到25~50之间。
联邦政府的有限让步与民众的利益诉求仍无法契合,不满情绪广泛弥散。
2005年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三角洲地区居民认为联邦政府是阻碍当地发展的罪魁祸首。
2007年的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多达3623的民众存在不满情绪,表示愿意参与或支持武力反抗政府的活动。
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反政府武装,从最初的小规模到后来的有组织大规模的演化,也同尼日利亚的政局相关。
1999年,尼日利亚军政府还政于民,尼日利亚重启了民主化进程。
然而,由于相应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尼日利亚在2003年的选举中出现了大量舞弊行为。
少数政客为赢得选举,不惜雇佣、武装激进分子成立忠于其個人的武装团伙,强迫当地社区民众投自己的票。
其中,“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最初由河流州州长彼得·欧迪利扶植。
在选举后,为防止该组织势力坐大,欧迪利又支持“尼日尔三角洲民兵团”与之对抗,相互制衡。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在2004年9月宣布与政府“全面开战”,要求所有油气公司立即停止作业,离开三角洲地区,同时开始对三角洲地区的油气生产设施发起大规模破坏行动,对尼日利亚乃至世界原油市场均造成了巨大影响。
由于清剿行动难以奏效,奥巴桑乔政府不得不寻求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最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于2004年10月与政府达成停火协议。
政府承诺给予武装分子大赦与工作岗位,并以1800美元/件的价格回收其手中的武器,而后者则保证停止与政府的对抗行为。
然而,该停火协议仅是暂时地平息了三角洲地区的武装冲突。
一方面,大赦项目未能有效帮助武装分子回归社会,油气资源开发引发的各类矛盾也未得到彻底解决;另一方面,政府对武器的“收购价”远高于“市场价”,在客观上起到了帮助武装分子升级军备的作用。
2005年9月,“尼日尔三角洲人民志愿军”前领导人阿萨里·多库伯被政府以分裂国家罪逮捕,引发社会强烈反弹。
2006年1月,“尼日尔三角洲解放运动”成立,在随后6个月中向油气公司发起了近20次袭击,造成了超过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尼日利亚油气总收入的32),并导致国际油气公司大规模的撤离。
此后,“尼日尔三角洲解放军”、“1895年11月运动”等反政府武装相继成立,围绕油气资源同政府、或彼此间展开激烈争夺。
至2009年,尼日利亚油气出口量较2006年又下跌了385。
&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397408/111494505.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397408/111494505.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