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技城核心区同步进行建设的就是科技城的航天中心。
我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培养了整整一代的工程师,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专门为航天和计算机科学培养的工程师队伍。
这是实现科技飞跃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由于这个世界此前是封建时代,所以要想培养工程师,就必须从小抓起,改变他们的奴性。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环境下,人们被严格地分为不同的等级,底层人民受到上层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困苦不堪。
他们的思想也被严格控制,只能听从统治者的命令和指示,不敢有任何反抗或质疑的想法。
这种社会结构导致普通人失去了思考和创造的自由,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从而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创新的本质不就是打破现有的常规吗,而这就需要一种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的基础科学思维。
所以要想让工程师具有这种挑战与突破的创新思维,就只能从娃娃抓起了。
当然,科技创新也是一个需要足够宽容度的领域,因为所探索的领域是未曾有人涉及的。
自然也就会有巨大的试错成本,甚至有可能方向都错了,但是这也需要实践验证以后才能知道。
而航天领域恰恰就是综合科技能力的试金石,童叟无欺,这是物理学家决定的因素。
大气层和万有引力,可不会因为弄虚作假而手下留情。
所以搞航天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的遇到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建立了基础的航天科学体系,这是现世的成果,直接照搬就行。
我们目前的工业能力已经达到了直接跨过精雕细琢的精密航天阶段,直接开始探索通用普惠航天的门槛。
要想发展低成本的普惠航天,那就必须让航天器有足够的容错空间。
这一点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保证,一方面是航天器的设计本身就要有足够的冗余度,另一方面就是工业制造能力要能达到足够的可靠性。
在现世,已经有商业航天公司验证过这条路线,只要不是载人航天,那就没必要追求万无一失。
只要整体可靠性能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数值就可以了,比如发射一百次,会失败一两次,但是成本下降到原来的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
那就算是放了一两次烟花,总体的成本也是显而易见的下降的。
只要基于这个思路,那制造火箭本质上就不再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而变成了普通的标准工业品生产。
只要不断地优化流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差错率,并提高可靠性,那成本是可以持续下降的。
基本上跟造小汽车没什么两样。
至于放烟花的问题,这其实是快速发现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现在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计算的时候。
就算有了仿真计算,有些问题也是在实际场景下才会暴露出来。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的第一款火箭发动机几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设计。
设计比较保守,留了比较大的裕度,最大推力60吨,重量18吨。
当然了,该激进的地方还是要激进,这款发动机的燃料系统采用了闭式燃气涡轮泵。
相比开式循环,闭式循环的技术难度和风险都要大一些。
第一批次生产了20台,全部用于试车,秉承着按工业品的方式生产的思路,我们需要比较大的样本量来估算次品率。
运气不错,20台发动机全部都完成了全流程试车,当然,这20台发动机也就此报销。
第二批次还是生产了20台,抽取了4台进行试车,4台引擎也成功的通过了测试。
另一边,在研制发动机的同时,火箭主体的研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箭体的研制要快很多,所以最后就变成了箭体在等发动机的状态。
现在发动机已经完成了研制,终于和箭体组装到了一起。
我们的第一枚火箭只用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矗立在了发射台上。
这枚火箭不大,设计指标也很保守,而且不搭载载荷,只是进行技术验证。
虽然不搭载有效载荷,但是这次发射任务的火箭整流罩里面也不是空的。
箭体上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最终这些传感器汇集到整流罩内的一台主计算机,负责把数据传回地面。
这次任务的轨道也没有特别苛刻的要求,最低要求就是只要能成功进入环绕轨道即可。
最近的天气比较稳定,基本没有什么风,也没有云雨,几乎全天都是理想的发射窗口。
火箭准备好以后,就被转移到了发射工位上,开始进行推进剂的加注。
随着液氧和煤油加注到火箭的燃料箱中,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
液氧储箱的泄压口,呼呼的向外冒着白气。
30分钟准备。
15分钟准备。
最后一批工程师撤离了发射工位,火箭已经转入自主运行状态。
 
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323494/10995390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323494/109953906.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