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文小说 > 恐怖灵异 > 怒海覆清1852 > 第七九二章 旧官僚中的精英
    时间来到1855年的六月。

    经过了一个月的努力,京城的秩序终于稳定了下来。

    同时董良将其改名为“北平”。这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似乎华族不准备将这里作为都城。

    然而紧随其后,董良又下令将南京改名为古称金陵。

    北平、金陵、重庆、上海都将作为华族的直辖特别市存在。

    华族最终定都在哪里,董良并没有宣布。很显然所有人都不觉得福州会是都城。

    此时,华族的内阁各部还在福州城,那里实际上履行着都城的职能。

    不管怎么样,北平还是北方的中心,今后华族的疆土扩大之后,也许还会有南平、东平和西平。

    赵烈文和总参到了北平之后,接手关外和草原的作战指挥,董良的压力小了很多。

    他开始专心处理北方的政务。

    六月的京城已经能够感到有些热。

    这北方的天气,冬天很冷,但是夏天却又非常热。

    刚刚体会了几天春日的感觉,蹭的一下就变成夏天了。

    前几天还刮了沙尘暴,这让董良万万没有想到。

    其实到了清末,因为土地矛盾的加重,很多汉人移民到了草原南部开垦土地,已经对这里脆弱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草原的荒漠化已经开始变得严重。

    董良希望华族发展,但是不希望以透支环境的方式。

    有一天,子孙后代想要看一下自然的美景,还得跑到那些精心保护的景区去。

    这是在透支后人的资源。

    “元首,您等的人全都到了。”善祥轻飘飘地走到董良的身后。

    女孩的脚步非常轻巧,走路都没有声音。

    董良所在的位置是恭亲王府的后花园,这里又名萃锦园,连着什刹海,风景秀美,视野开阔。

    董良特别喜欢这种视野开阔的地方。尤其是在书房中坐久了之后,到这种地方来,会让人思路突然间放开。

    听到了傅善祥的汇报,董良的心中一松。

    他终于可以扔掉一些包袱了。

    这北方的管理比南方还要难。南方一直都是反清势力的大本营,就连普通百姓对满清的归属感都不强。

    因此华族很容易在那里立足。加上南方的商业发达,华族的改革推进起来更加容易。

    但是北方一直都是满清重点经营的地方,也是封建残余势力最强大地方。华族要想立足,要想推进改革,困难重重。

    另外,董良对北方还有一个大计划。

    即“北人南移”计划。

    前面已经说过,河南、山西、山东、河北,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华族百姓最早开发的地方。这里的土地已经被开垦了几干年时间。

    曾经到处都是森林,土地肥沃的黄土高原已经变得光秃秃的。六朝古都所在的关中更是变得不适宜居住,曾经温柔的母亲河变得暴躁,地处中原的河南、河北各地水灾和旱灾频发。

    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人太多了,环境承受不住这么多人口的索取。

    在这个时代,解决人地矛盾最好的办法不是控制人口增长,而是移民。

    移民不仅仅可以缓解本土的土地压力,还可以完成领土的扩张。

    当然这个办法只适用于此时的世界。

    见面的地点放在恭王府中庭最大的银安殿。

    张亮基是其中之一,他的心中有些忐忑。

    虽说他是带着手下投降的,但是平心而论有些晚了。

    要是再早一些,他还能说对华族有功劳,但是这么晚投降,华族能够不治自己的罪就不错了。

    他只是一个举人出身,但是靠着捐官获得了出路,然后通过自己踏实的政绩做到今天的封疆大吏。

    这首先说明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渴望向上爬。其次说明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做成事情。

    他今天48岁,正是一个男人在仕途上最成熟的年龄。

    他在许多地方做过官,处理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着丰富的从政经验。

    并不是所有的满清官员都是那种离开师爷就什么都不会做的饭桶。

    还有很多人天生就适合做官,他们知道如何用人,知道如何化解危机、解决矛盾。

    华族在管理制度上与满清不同,但是华族的官员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读的都是圣贤书。

    投降之后,张亮基在济南继续呆了一段时间。

    华族派遣了一个工作组到济南府,处理山东地方行政权力的移交问题。

    张亮基就负责协助他们的工作。

    这段时间,张亮基没有耍任何的花招。反倒是帮工作组处理了几个做小动作的地方知府。

    相处了一段时间,张亮基才知道,这个工作组的组员都是华族后方抽调的官员。

    他们有的以前是师爷,有的是吏员,有的是基层的官员。

    其中职位最高的竟然只是一个通判。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办事能力非常强。

    这让张亮基认识到了华族的用人之道。

    不过他也许没有机会了,因为他在满清的官职太高了,华族还敢用他吗?

    很快他就得到了家人的消息,妻小已经回到了家中。

    他是江苏铜山人,铜山早就已经完成了土改,张家本是一个聚居的大族,现在已经被强制分家。

    其实也不用强制,他们要是不分家,就无法分田,因为土地是包产到户的,大户人家在分田方面没有优势。

    张亮基在老家有一些积蓄,即使没有土地,家人也能生活得很好。

    华族并没有没收他的家产,这也在他的意料之外,也许算是对自己投降的奖励吧。

    就在他专心协助工作组处了山东的各项事务的时候。

    上面突然通知他进京。

    进京干什么?没有一个人告诉他。

    同张亮基一同进京的还有曾国藩、骆秉章、李鸿章、胡林翼、郭嵩焘……

    可以看出,这些人全都是满清的旧臣。

    他们与彭玉麟和左宗棠不同。后者虽然能力很强,颇有名气,但只是别人的幕僚。

    满清朝廷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皇恩可言。

    因此,彭玉麟直接被放到了非常关键的安南地区。

    而左宗棠成为了统帅一路大军的将领。

    董良对满清末期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并不排斥。

    很多人对曾国藩的观感不好,觉得他杀人太多。

    然而他曾剃头的名号是那些地方士绅给他起的,士绅视他为敌人。

    至于湘军后来对南方百姓的屠杀。那时候的湘军已经是一个个小军阀在统领。

    此时的曾国藩还是一个有些政治抱负,有些小清高的官员。而且在对付地方士绅势力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他在湖南办湘军,但是清廷不给他钱,他只能自己想办法搞钱。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长沙城内的湘军在骆秉章和左季高的带领下投降之后。曾国藩倔强地成为战俘。

    在战俘营的这段时间,曾国藩看了很多书,主要都是华族自己的书以及翻译过来的洋人书籍。

    他曾经读书破万卷,古人的书都牢记于心。

    正是这些书培养起了他的世界观。

    但是在战俘营看到的华族书籍,让他对这个世界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

    聪明人一般都擅长思考。

    曾国藩想明白了。为什么华族能够击败大清,能够击败太平军。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223380/5934434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该站采集不完全,请到原文地址:(https://www.1024txt.com/book/223380/59344342.html)阅读,如您已在燃文小说(https://www.1024txt.com),请关闭浏览器广告拦截插件,即可显示全部章节内容!